中国12个传统节日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分别是哪些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是什么?按先后顺序,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

中国12个传统节日

文章插图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
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
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有那些?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分别是:
1、春节习俗,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
2、清明节习俗,踏青: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
3、重阳节习俗,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
4、中秋节习俗,赏月: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
5、中元节习俗,祭祖烧纸:
中元祭祖烧袱纸 。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
6、七夕节习俗,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
7、端午节习俗,划龙舟:
划龙舟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江浙地区,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 。
8、寒食节习俗,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
9、上巳节习俗,祭祀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 。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
10、社日节习俗,祭灶:
社日节祭灶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 。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还要欢宴群臣 。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 。
11、龙抬头习俗,剃头:
龙抬头那天剃头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
12、元宵节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中国有有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只有中国才有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下为大家分享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 。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1按先后顺序,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
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21、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有拜年、贴对联、洒扫除尘、吃饺子、放爆竹、收压岁钱等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
2、元宵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 。习俗有吃元宵、花灯会、祭神、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3、清明节:时间为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习俗有踏青、扫墓、植树、放风筝、吃青团、插柳等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清明节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4、端午节: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菖蒲、缠五彩绳、喝雄黄酒、避五毒、躲端午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 。
5、七夕节:时间为农历七月七日 。习俗有香桥会、接露水、祭拜鬼神、祈求姻缘、结红头绳等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七夕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
6、中元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日 。习俗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
7、中秋节: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 。习俗有家人团聚、赏月、祭月、吃月饼、燃灯、花灯会、观潮、喝桂花酒等 。中秋节象征家庭团圆和幸福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位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
8、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九日 。习俗有登高秋游、祭祀鬼神、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
9、冬至:时间为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习俗有祭祀先祖、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但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在北方多数人有吃水饺的习俗,南方人多数人有吃甜食的习俗 。
10、腊八节:时间为农历十二月初八 。习俗有吃腊八粥、吃腊八醋、腌腊八蒜、吃腊八豆腐、吃腊八面等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
11、小年: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习俗有打扫屋子、沐浴、吃灶糖、祭祀鬼神等 。小年,别称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因地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
12、除夕: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习俗有吃年夜饭、贴对联、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等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301、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指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有吃年夜饭、贴春联、给压岁钱等风俗 。
02、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年节”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有拜年、放鞭炮等习俗 。
03、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等习俗 。
04、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
05、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等,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各国,有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06、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始于汉朝,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
07、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等,始于唐初,盛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
08、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与亲人一起登高“避灾”的习俗 。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 。
09、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是什么十二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是如下: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风俗: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驱邪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 。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风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
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风俗: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 。北方一些地区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 。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风俗: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国12个传统节日】风俗: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