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历史由来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一、中秋节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

中秋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
2、源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
3、月饼说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衍生出中秋节庆 。
二、传说故事
在中秋的传说故事中,“嫦娥奔月”无疑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了 。

这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
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嫦娥奔月”的神话 。
有关恒娥的神话传说,见于商代至战国时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 。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 。
扩展资料:
“中秋节”自古有之,所以它也成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绝佳题材:

一、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
二、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三、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
译文: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 。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 。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 。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 。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
-中秋节
中秋节的来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 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那么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如果不了解的话,一起来看一下吧 。
中秋节来历一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 。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 。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 。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
中秋节来历二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 。这个故事最广为流传,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 。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 。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 。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 。
中秋节来历三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 。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 。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下面为大家带来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快来看看吧 。
中秋节一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可是许多人对此的了解就是,赏月、月饼,再进一步的了解就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然而,关于中秋节真正的来历却鲜为人知 。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中秋节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 。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中秋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
中秋节的传说
1、“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 。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 。
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 。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 。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 。
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 。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 。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
3、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 。
【中秋历史由来】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 。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 。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