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是对是错?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失败了,演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 。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这里有天时也有人谋二方面的问题!分五点来说吧!
第一:战略方针的失误,刘备即使占据荆州和西川,一路由荆襄北进,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战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
第二: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 。而西蜀成气候太晚,草创而成,已失去先机之力了,想后发制人,困难太大!
第三: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 。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
第四:就将才来说,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无话可说,西蜀早期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名将,实力是不小,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弱了些;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西蜀因为地狭人少,人才匮乏,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 。反观曹魏,地广人众,才人济济,才智之士不断涌出,能征惯战的将才承前启后,源源不断 。西蜀哪里是对手?
第五:就法度来说,西蜀早期清明,因为有明主刘备,更有贤相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国家势力稳固 。后期虽然有诸葛亮、姜维辅佐,但是因为后主昏庸,国家势力减弱 。而曹魏虽有曹氏、司马氏的权力争斗,但是政治、法度始终比较稳定,国家治理还是可以的,因此国力始终保持强盛之势,这样西蜀怎么会有可乘之机呢?
上面五点,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误,关羽导致与东吴不和,大意失荆州;夷陵之战,西蜀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互相残杀,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战略配合;还有用人上的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诸葛亮、姜维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可惜!可叹!可悲!
诸葛亮北伐到底对不对?诸葛亮可以说是人臣的楷模,关于他的北伐向来争议颇多.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是对的:蜀国偏安于西南边陲,是三国中力量最弱的.诸葛亮处在这种环境中要么被困死,要么奋力一博,以攻待守,当然他选择了后者.从结果看虽然北伐没有取得他预期的成功,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托住了魏国,使得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坚持了三十年. 魏国的疆域极为广大包括:秦岭长江以北,古长城以南的所有地方.向东延伸到朝鲜半岛北部向西延伸到西域(今新疆).
诸葛亮坚持北伐究竟正确与否?诸葛亮坚持北伐究竟正确与否?,此一时,比一时,和当年高祖无法比 。刘邦手下都是北方人,被项羽封到遥远的汉中,因思乡心切,盼望返回故里和家人团圆,别外刘邦对三秦人民有恩,不象项羽屠杀降兵,火烧阿房宫,所以绕道陈仓,北伐一举成功,占据关中,和项羽以鸿沟为界争霸天下 。

文章插图
诸葛亮身处蜀汉,举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北伐关中,要知道,长安人民痛恨衡、灵二帝腐败,弄得民不聊生 。
这里可大有学问,诸葛亮虽不能算是一类军事家,但是一位政治家,治国理政是行家理手,孙刘联盟就是他的杰作,只有孙刘联盟三国才能成鼎立之势 。
刘备夷陵兵败白帝城托孤后,由刘禅当政又立即修复与吴国的关系,休生养息两国保持正常往来,荆州丢失后蜀国就削弱了一半,基本上走向绝镜,且道路崎岖,以李严为首的益州士族也和诸葛亮不和,这对诸葛亮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内忧外患,诸葛若不是兵权在手,哪儿还有立足之地呢 。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不断北伐,几次都被曹魏大将军曹真迎头痛击,未能成功,最后一次是最精彩,司马懿料定蜀军粮草不足,而悉知诸葛身体状况不佳,来个坚守不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是无功而返病死五丈原 。
那么人们常想诸葛亮北伐明知不为之而为之,知道无胜算还劳民伤财,只有一种解释,诸葛亮连年带兵,就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也是精明之人,他打仗的目的并非想打败魏国,是在制造声势,拖住魏国军队,若让魏国专心一至的去打吴国,吴国亡了蜀国还能生存吗?这也是孙刘必须联盟的决策,刘备发功夷陵之战诸葛亮是持反对意见的,但劝阻无效,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是在保护自己的国家,并非穷兵黩武,拿鸡蛋砸石头,这也诸葛的用兵之道!
诸葛亮北伐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对于诸葛亮,争议最多的就是北伐,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就是北伐,不但没有成功还大大消耗了国力,导致蜀国国力的衰退落得灭亡的下场.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诸葛亮北伐是完全应该做的只是难度太大没有成功而已. 首先,从北伐本身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有几次还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了流产.其次,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当然是要攻取长安进一步灭掉曹魏,以攻代守只是附带的一个有利条件,诸葛亮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不抓紧时间去攻取曹魏的话,蜀国和曹魏之间国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这就和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道理是一样的,并不是穷人钱少了而是他们相对于富人来说差距更大显得更穷了,也好比是做股票在牛市里操作差不多的前提下本金很多的人和本金很少的人的资金虽然都在增长但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所以不趁差距还没被再次拉大而闷头只顾发展的话到头来取胜的概率更小,进攻或者固守的难度更大.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诸葛亮就要一次又一次抓紧一切时间和机遇北伐,虽然他知道每失败一次或是拖延的时间越久下一次取胜的难度就越大.但他在条件还尚可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继续北伐.不扩大就灭亡,只抓生产而不寻求扩张只能拖延被灭亡的时间.这么做也是长久保住蜀国的唯一出路,要不就象东吴一样,以固守为主,到最后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希望. 所以说北伐的结果虽然是失败了,但做这件事的本身是正确的.
放到现在来看,诸葛亮执意北伐,到底是对是错?是对的!正确的,北伐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团结人民,联合外国;二是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恢复汉朝,回归旧都 。我们来谈谈让人团结的问题 。刘备、诸葛亮等人进入四川,属于 "外国政权" 。
刘备是北方人,他的部下属于北方集团 。诸葛亮在荆州居住多年,属于荆州集团 。这两个集团闯入四川,推翻了刘焉,夺取了四川的权力 。四川的地方官员和地主被刘备和诸葛亮的武力所吓倒,被迫屈服 。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代表,而赵云、魏延等人是北方集团的代表 。乔州是益州集团的代表 。但四川集团实际上是不满意的,虽然刘备和诸葛亮也试图向四川集团示好,如任命很多人做官 。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刘备的北方集团和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入蜀,占据了主导地位,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而这些资源原本是属于四川集团的 。在四川集团的眼里,他们占据或占用了原本属于四川集团的资源,所以他们感到不满意 。外国集团(北方集团、荆州集团)和四川集团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
【诸葛亮北伐是对还是错】为了调和这一矛盾,诸葛亮只能把对内的矛盾转为对外,就是北伐、北魏,可以集结蜀国的人力,让三个集团把注意力放在北伐事务上,减少内讧的激烈程度,并保持对外集团的合法性和蜀国内部的稳定,已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 。此外,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重振汉室,回归旧都 。蜀国本来就是鸠占鹊巢,从刘璋手中抢来的 。因此,外来的荆州人和巴蜀原住民很难同心同德 。一旦外部形势缓和,就很容易造成内部对抗 。战争无疑是一种转移矛盾、转移注意力、内灾外患的手段 。
- 直接做指甲好还是贴甲片
- 南瓜蒸多久可以熟,要去皮吗 蒸南瓜需要多长时间
- 黄绮珊怀孕过吗 黄绮珊有小孩吗
-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核心思想吗 仁义礼智信是谁提出来的
- 长江断流的真相是什么 长江断流事件
- 二本研究生含金量高吗 千万不要读二本研究生
- 男士必学的五种显气质围脖系法 围巾的各种围法
- 农民自己创业小项目 农民自己创业小项目怎么申请
- 精彩每一天2018,打生肖 今天什么冲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