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仁智信”是儒家五常 , 也是中国人做人的原则 , 非常光伟正 , 但同时儒家经典《论语》中又有“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 , 似乎有着愚民的味道 ,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呢?

文章插图
古代竹简著书 , 没有标点符号 , 这对后世研究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 因为汉语断句非常重要 , 一句话断句不一样 , 表达的意思就可能有天壤之别 , “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争议 , 便从此而来 。
只要高清其本意 , 就不会觉得有愚民思想了 。
仁义礼智信春秋时期 , 礼崩乐坏 , 儒家的诞生 , 正是为了“复礼” , 于是孔子提出了“仁、义、礼” 。
什么意思呢 , 就是仁是爱人的核心、义是尊贤的核心、礼则是包括了仁、义在内的所有东西 。这就好比说 , 你对别人有了爱心之后 , 才会懂得尊重贤人 , 当你做到了仁、义之后 , 你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的人了 。
后来 , 孟子又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 , 并对这四点做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解释 , 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 。并认为 , 仁义礼智是人生而有之 , 而且并非只有我有 , 天下人都有 。
是不是很熟悉?对了 , 这就是性善说 。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核心思想吗 仁义礼智信是谁提出来的】
再到汉朝 , 董仲舒在孔孟的基础上 , 又加了一个“信” 。什么叫信呢?简单来说就是信用、诚实 , 《论语》中就有与朋友叫要有信的记录 , 儒家认为 , 信是仁的条件 , 国家如果做到了信 , 那么阶级矛盾就会减少 ,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会减少 , 便会国泰民安 。
所以你看 , “礼义仁智信”是经过儒家三代人总结出来的 , 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 , 不论你对儒家学说是否认可 , 但必须承认礼义仁智信是做人的根本 , 至少说 ,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五常 , 或者这五常为本 , 就不会是个恶人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怎么理解 , 就在于读者如何断句了 , 你断句的方法不同 , 意思云泥之别 。
1、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去执行就好了 , 不用知道为什么” 。
这是典型的愚民思想 , 对封建统治者来说 , 最方便的统治方式就是让百姓机械化地做事 , 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 不用去想为什么 。因为只要人的思想被禁锢了 , 人就不再是人 , 就不会发生祸患 。
封建朝代的统治者 , 几乎都是这个路数 , 唐宋相对开放 , 不是特别严重 , 清朝就是对这个政策执行最严苛的 , 写个清风明月都可能被诛九族 。
但是 , 这种理解明显是错误的 , 因为孔子提倡仁爱 , 还满世界办学 , 要知道 , 办学是为了开启民智 , 懂的越多、控制起来越难 , 这和愚民思想是相悖的 。
2、民可 , 使由之 。不可 , 使知之
“老百姓认可 , 就让他们去做 , 不认可 , 就讲道理 。”
你看 , 就断句不一样 , 两句话的意思发生了天差地别的改编 , 这种断句 , 恰巧和“愚民”相反 , 正符合了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理念 。
其实 , 单独把这句话拎出来解释 , 是断章取义的 ,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 , 在之前还有一句:
“兴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
礼崩乐坏的时代 , 要恢复礼乐是孔子的责任 , 他认为要让老百姓精通诗、礼、越 , 这是恢复礼乐的基本点 。然后再说“民可 , 使由之 。不可 , 使知之” , 就是说 , 如果老百姓不能精通诗、礼、乐 , 那我们就有责任去教化他们 , 帮助他们学习 。
当然了 , 古代统治者是不会照第二种理解的 , 他们巴不得曲解圣人的意图 , 让圣人为他们的愚民统治背书 。如果统治阶级真用第二种理解去宣扬孔子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皇帝下达命令时的场面 。
汉武帝:“霍去病 , 去打匈奴” 。
霍去病:“你先告诉我为什么?”
汉武帝:“他先动手的” 。
霍去病:“我知道 , 可是为什么他先动手?”
汉武帝:“他有病” 。
霍去病:“得了吧 , 一个巴掌拍不响” 。
古代帝王本来平均寿命就短……
- 黄绮珊怀孕过吗 黄绮珊有小孩吗
- 长江断流的真相是什么 长江断流事件
- 二本研究生含金量高吗 千万不要读二本研究生
- 男士必学的五种显气质围脖系法 围巾的各种围法
- 农民自己创业小项目 农民自己创业小项目怎么申请
- 精彩每一天2018,打生肖 今天什么冲什么生肖
- 2招轻松搞定安卓苹果手机投屏到电视 怎么投屏手机到电视
- 哪种咖啡不适合减肥人喝 摩卡咖啡和拿铁咖啡的区别
- 从0岁到100岁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