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全诗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全诗是什么?《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宋代〕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全诗

文章插图
暗淡轻黄体性柔 ,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 。

梅定妒 , 菊应羞 ,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 何事当年不见收 。
翻译:此花浅黄而清幽 , 形貌温顺又娇羞 。性情萧疏远离尘世 , 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 , 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
梅花肯定妒忌它 , 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 , 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大诗人屈原啊 , 可真叫无情无义 , 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 , 为何岩桂不被收?
赏析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 , 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 。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 , “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 , “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 , 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 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
下片的“梅定妒 , 菊应羞 , 画栏开处冠中秋” , 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 。梅花 , 虽然开在早春 , 开在百花之前 , 而且姿容秀丽 , 仪态万千 。但是 , 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 , 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 , 虽然开在深秋 , 独放百花之后 , 而且清雅秀美 , 幽香袭人 , 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 , 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 。
于是 , 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全诗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 。
梅定妒 , 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 何事当年不见收 。
译文:
淡黄色的桂花 , 并不鲜艳 , 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 , 不惹人注意 , 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 , 应属最好的 。
梅花肯定妒忌它 , 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 , 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 , 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 , 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 , 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
创作背景: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此词盛赞桂花 , 以群花作衬 , 以梅花作比 , 展开三层议论 , 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 。
全词自始至终都像是为桂花鸣不平 , 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 风格独特 , 笔法巧妙 , 以议论入词 , 托物抒怀 , 颇得宋诗之风 。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草间或以群花作比 , 或以梅菊陪衬 , 或评骘古人 , 从多层次的议论中 , 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桂花貌不出众 , 色不诱人 , 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 , 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 , 值得用心玩味 。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上一句是出自宋代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
梅定妒 , 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 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 , 风格独特 , 颇得宋诗之风 , 即以议论入词 , 托物抒怀 。
“暗淡轻黄体性柔 ,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 , 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赋“色” , 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 , 突出“香”字 。桂有三种 , 白者名银桂 , 黄者名金桂 , 红者名丹桂 。常生于高山之上 , 冬夏常青 , 以同类为林 , 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 , 其花香味浓郁 。“暗淡”、“轻黄”二词 , 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 , 却秉性温雅柔和 , 自有情怀疏淡 , 远迹深山 , 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
以下转入议论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 , 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 , 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 , 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 , 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
“梅定妒 , 菊应羞 , 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 , 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 , 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 , 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 , 何事当年不见收” , 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 , 遍收名花珍卉 , 以喻君子修身美德 , 唯独桂花不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 , 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 , 说他情思不足 , 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 , 实乃一大遗恨 。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 , 以梅花作比 , 展开三层议论 , 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 。桂花貌不出众 , 色不诱人 , 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 , 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 , 值得用心玩味 。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是谁写的词“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 , 应属最好的 。出自宋代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
原诗:
《鹧鸪天·桂花》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
梅定妒 , 菊应羞 ,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 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释义:
淡黄色的桂花 , 并不鲜艳 , 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 , 不惹人注意 , 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 , 应属最好的 。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 , 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 , 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 , 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 , 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 , 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扩展资料:
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 , 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 ,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 , 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 。他们攻读而忘名 , 自乐而远利 , 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 , 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 , “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 , 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 , 无人何自芳 。”李白诗:“安知南山桂 , 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 , 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 。”作者以为 , 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 , 然而 , 这些美妙的颜色 , 对于桂花来说 , 却是无须添加的 。因为它浓郁的香气 , 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 , 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出自哪里?“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意思是:不必涂抹红绿等深浅的颜色 , 就已经是最美的花朵了 , 形容女性自然之美 , 无需粉饰 , 已是一流美人!
出自《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李清照 , 全文如下:
暗淡轻黄体性柔 , 情疏迹远只香留 。
何须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中第一流 。
梅定妒 , 菊应羞 , 画栏开处冠中秋 。
骚人可煞无情思 , 何事当年不见收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 , 号易安居士 , 汉族 , 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 , 婉约词派代表 ,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 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 自辟途径 ,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 崇尚典雅 ,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全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