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谁的节日?01老人

文章插图
【重阳节谁的节日】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重阳节又称为老人家,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
重阳节是到底谁的节日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 。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
如今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
扩展资料
重阳节的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如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2、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
中国政府网-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究竟是谁的节日?01老人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重阳节又称为老人家,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
重阳节纪念谁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节日导读: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沉淀,而传统节日就是我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比如不同的传统佳节月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就数不胜数,那么,大家知道重阳节是纪念谁的节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重阳节纪念谁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桓景,相传桓景是东汉时汝南县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来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师学艺 。学了一身功夫下山,让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给一杯菊花酒,后来瘟疫除掉了,桓景赶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传至今,也被人纪念 。
重阳节是谁的节日
1、重阳节是老人享宴高会过的节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2、重阳节是老人过的节日
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3、重阳节是纪念桓景剑过的节日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