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文章插图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 , 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 共294卷 , 历时十九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 , 事件为目 ,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 , 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 , 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
创作背景: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 , 统一修辞 , 故文字优美 , 叙事生动 , 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 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于叙事外 , 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 , 又以"臣光曰"的形式 , 撰写了史论118篇 ,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
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 , 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 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
《通鉴》成书后 , 元丰八年 , 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 , 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 , 送往杭州雕版 , 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
今元祐本已不可见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 , 亦多残缺 。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 , 加以标点校勘 , 重新出版 , 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
《资治通鉴》谁写的?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 , 属于今天的山西人 。他是仁宗宝元元年的进士出身 , 入仕后任职龙图阁直学 , 和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政见相左 , 后离开朝廷十五年 , 主持并且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 , 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 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
《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 , 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 , 《资治通鉴》的得名 , 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 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
《资治通鉴》艺术特色: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 , 以事件为“目” , 纲举则目张 , 时索则事叙 。值得注意的是 , 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多音节摄提(原始干支)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 。
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 。“阏逄”相当于现代汉语“甲” , “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 。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 , 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 , 司马光没有交代 。
《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 , 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 。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 , 如竺可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 。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 。
资治通鉴作者是谁?《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 , 其中 , 司马光任主编 , 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 ,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
司马光(1019-1086) ,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 , 史学家 , 文学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 , 原字公实 , 后改君实 , 原号迂夫 , 后改迂叟 , 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 , 尤喜《春秋左氏传》 。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人物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 , 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 , 不以文学自矜 , 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 , 实非所长” 。但他学问博大精深 , 把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 , 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 。司马光“务为可用之文 , 推崇文以载道” , 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 , 他所称赏的不是辞藻堆砌的诗 , 而是平淡闲远 , 抒发真性情、真自我的诗歌 。
在经学上 , 司马光弘扬儒术 , 力辟佛老 , 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 , 朱熹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 。
《资治通鉴》作者是谁?“《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 成书于北宋神宗时期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 代表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潜虚》等 。”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名臣司马光奉旨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全书上起战国 , 下终五代 , 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 。一直以来 , 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 , 并且学习借鉴 , 从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统治经验和领导艺术 。
扩展资料:
中国是个非常注重历史同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国家 。正是这一传统确保了中国文化脉络在不断的王朝颠覆和兴替中不致中断 , 反而得以不断延伸和发展 , 并通过一次次内外经验的融入与整合 , 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庞杂 。
历代统治者虽然寄希望于通过 借鉴历史 , 少犯错误 , 走一条长治久安之路 , 但是正如我们所知 , 很多事情往往“旁观者清 , 当局者迷” , 或者“知易行难” , 最终“事与愿违” 。毕竟 , 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实施于现实 , 即使相同的事情由于环境、人物以及形势的不同 , 实行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 , 结果难以预料 。也就是说 , 历史的经验固然弥足珍贵 , 但是能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灵活地加以发挥才更为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