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印和白文印区别

白文印和朱文印有什么区别,各自特点是什么?1,印章盖在纸上,文字是白色的,就是白文,也叫阴文;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直画不直,笔画粗细不匀,篆法结字富有天趣 。碎切刀法波磔前进,似离而合,使印文线条别具浙派风格的浑厚金石韵味,于大气平正之中显天真,从而形成了灵动而又朴茂刚健的印章风格 。

朱文印和白文印区别

文章插图
这种风格是白文印的规范,多用减笔汉篆及简体篆字,并参用隶法入印 。要提及的是近代篆刻在有段时间是受到一些局限的,例如用字,要求必有出处,但是对于一些新生字,亦应该有灵活的处理,既不要刻意从古,亦不要刻意求怪求异 。
2,文字是红色的印泥,就是朱文,也叫阳文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 。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 。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 。
朱文印源于汉魏晋代的方细朱文印,明代已经十分流行 。印文多用汉篆参以隶意,并适当地加以简化 。印文中的圆转之笔作成约四十五度的斜角,方而不板 。很容易出现板滞的缺陷,亦容易出现单薄轻浮之姿 。
3,白文印与朱文印“虚”与“实”的界定
在朱文印中,线条是朱文的,“实”的,留空是是空白的,“虚”的;在白文印中,线条是白的,留空(也即留红)是朱的,“白”就是“虚”,不同的是,白文印的线条又正是内容所在,因此,白文印的线条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实”的(因为他是内容),白文印的虚实关系相对来说,要比朱文印较复杂一些 。因此,“计白当黑”这句经常提到的章法原则,在白文印创作中更为重要 。
4,边框对朱文印、白文印印章形式的影响
朱文印除少量无边印外,都有一个朱文的印边 。这个印边对印面内容起着团聚作用 。不管印文如何写,是何种状态,线条如何分割空间,最终形成的留白的形状如何,印章的边框都可以把内容收拢成一方印章的形状 。因此,朱文印的“留白”基本不影响印章的形式美,相对来说,印文形式书写的自由度相对较高 。
白文印中,战国时期的玺印到秦印一般有边框,其作用当然也是团聚印面,使不规整的文字(指战国玺印中的六国文字类)和有长垂脚的文字(早期的摹印篆)形成的不规整的留红得以团聚,以保留印章特有的形式美 。后期的西汉汉白文印边框自然形成,再到东汉满白印式出现,白文线条在印面自然形成窄窄类似朱文印的细边框,在视觉上,也足以起到团聚印面的效果 。
5,白文印“留朱”与朱文印“留红”的视觉效果影响
白文印的留朱,因为色彩是红的,视觉上“留红”同样是“实”的,也是视觉重点,其视觉效果不亚于白文文字线条;朱文印的“留白”,是实实在在的“虚”,因此,朱文印的视觉重点在文字线条上,“留白”的形状对视觉影响较小 。
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的笔意 。
扩展资料:
几种印章的具体用法:
起首章:如果是书法作品,应钤在右边第一行的第一、二字之间的右侧,或第一字的右侧并稍高于字头 。国画,如题款在右上角,与书法同理;如题在画的左边,或其它地方,此印应省去不用 。此印以长方、圆、椭圆为宜 。
压角章又称押角章:只用在画上,是画中最大的印 。只能钤在画的左或右下角 。一幅画只能用一次 。与起首章成对角呼应,二者不能上下成一直线,否则整幅画重心向一边倾斜 。
姓名印是钤在落款下面,书画同理(一到二枚,不宜太多) 。如落款是有姓有名,可只用姓或名章 。后面次序是字号印、年龄印、斋馆印 。斋馆印可当闲章使用,但要取正方形之外的形状 。姓名印不可作闲章使用 。
边印也就是闲章,钤在画的左、右两侧 。如左右都用,不可平行 。
-钤印
篆刻艺术中的白文和朱文如何区分?印章盖在纸上,文字是白色的纸,就是白文,也叫阴文;
文字是红色的印泥,就是朱文,也叫阳文 。
白文即一般多是汉式,以平稳、宽博、厚重为审美指向;
而朱文印则十分丰富,以在印面上表现书法之美为主要特征,以自然流动为美的指向 。
扩展资料:
篆刻发展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 。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
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 。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 。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 。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 。
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 。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 。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 。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 。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 。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 。现代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 。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 。汉印以缪篆体入印 。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 。
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汉印分铸、凿两种 。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 。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
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 。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 。
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 。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 。花乳石易于镌刻,自王冕采用之后,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 。明代文彭也有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记载 。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
参考资料:-篆刻
印章扫盲:什么叫朱文印,什么叫白文印朱文印的印面上的文字凸起,又称阳文;白文印指印面上的文字凹入,又称阴文 。

明代杨慎 《升庵诗话·石碣阳镌额》记载:“三代钟鼎文有款识,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阴,刻之印章,则阳文曰朱文,阴文曰白文 。”说的就是:钟鼎文上有款识,雕刻品上凸起的文字叫款,代表阳,表面凹下的文字叫识,代表阴,刻在印章上,阳文叫朱文,阴文叫白文 。
在朱文印中,线条是朱文的,“实”的,留空是是空白的,“虚”的;在白文印中,线条是白的,留空(也即留红)是朱的,“白”就是“虚”,不同的是,白文印的线条又正是内容所在,因此,白文印的线条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实”的(因为他是内容) 。
扩展资料
白文印“留朱”与朱文印“留红”的视觉效果影响
白文印的留朱,因为色彩是红的,视觉上“留红”同样是“实”的,也是视觉重点,其视觉效果不亚于白文文字线条;
朱文印的“留白”,是实实在在的“虚”,因此,朱文印的视觉重点在文字线条上,“留白”的形状对视觉影响较小 。
-朱文
【朱文印和白文印区别】-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