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 。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原文及其翻译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愚昧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象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说苑 建本 原文《说苑·建本》为西汉刘向所编,原文: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

文章插图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
齐桓公抬头看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空阔辽远、没有边际的天啊 。统治人的人以百姓为天,百姓拥护他,天下就太平;百姓辅助他,天下就强大;百姓非难他,天下就危险;百姓背叛他,天下就灭亡 。”
《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统治者,而政权不很快灭亡的,还从来没有过呢 。
扩展资料:
古代杂史小说集《说苑》,成书于鸿泰四年(前17) 。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 。
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
《说苑》富有文学意味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
-说苑
语文文言文刘向的说菀翻译1. 文言文刘向《说苑》翻译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 。”当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生了一只乌鸦,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平凡细小孕生巨大,国家必定有福泽,大王的威名将更显著 。”帝辛沉迷在小雀带来的吉兆中,荒废政事,不治理国家,残暴到了极点,外敌于是到来,殷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违逆天意,福泽反化作祸患到来 。殷王武丁当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则被废弃,刑法遭到毁坏,桑树和谷物长在朝堂上,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桑谷,是长在野外的东两,现在长在朝堂,意味着国家要灭亡 。”武丁惶恐不安,于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灭亡的诸侯国重新兴起,承续已断绝的世祀,推举隐居的贤人,申明奉养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后,远方的诸侯国君,十分高兴,前来朝拜的有六个诸侯国,这就是顺应天意得祸反变为福 。因此,怪异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来告诫君主和诸侯国君的;恶梦,是上天用来告诫士大夫的 。因此,怪异不祥的事物,不能战胜仁政,恶梦胜不了美好的品行;至为用心地治理国家,祸患就会变为福泽 。所以太甲说:“天造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制造的祸患,是不能够逃避的 。”
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齐顷公就是这样的 。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他当政之初,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裕,又有桓公称霸时余下的尊崇,骄矜傲慢,从不肯会见诸侯;还发兵攻打鲁国,回来的时候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既轻侮小国又傲视大国,行为十分嚣张 。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问候致意,齐国竟拿使者来开玩笑,晋鲁二国发怒,寻求盟友相助,得到卫国与曹国的支持,四个国互相帮助,约定在鞍这地方开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了齐顷公,斩了逢丑父,于是齐顷公非常震恐,依仗逢丑父的欺诈,得以奔逃回国 。回来后,齐顷公悼念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沾一滴酒,不吃肉,置身子琴瑟箫管之外,远离歌姬美女,拜会并与诸侯结盟,屈居诸侯之下,在国内施行仁义,声望远播到各诸侯国,以前失去的土地,未曾索取却自送上门,尊荣的地位不用武力就得到,可以说能够屈曲自勉于是变辱为荣,所以说,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功效 。
2. 求《说菀》文言文翻译有一天,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坂 。顾名思义,羊肠坂是道路弯弯曲曲像羊肠子一样的山坡 。车辆上这段山坡很困难,赵简子的家臣袒露着臂膀给他推车,一个个累得浑身汗水淋漓 。只有一个叫虎会的家臣不给赵简子推车,他扛着戟一边走路,一边悠闲地唱歌 。
赵简子对虎会很生气,说:“我上这条坡路家臣都出力帮助推车,惟独你虎会不帮助推车,扛着戟一边走路一边唱歌 。你身为家臣根本不把家主放在眼里,这是什么意思?”
虎会说:“这是侮辱家主 。”
赵简子说:“身为家臣侮辱家主,该当何罪?”
虎会说:“身为家臣侮辱家主,罪该死上加死 。”
赵简子问:“什么叫死上加死?”
虎会说:“自己被处死,老婆、孩子也被处死,就叫死上加死 。”
赵简子说:“虎会,你既知罪,就先来帮助推车吧,回去以后再处置 。”
虎会说:“主公,您听说过身为主君侮辱臣下的事吗?”
赵简子说:“古语说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 。身为主君侮辱了臣下,又会怎么样呢?”
虎会说:“身为主君侮辱了他的臣下,那么足智多谋的人就不会为他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就不会为他出使他国,能征善战的人就不会为他拼命战斗 。”虎会说到这里停了一下 。
赵筒子说:“你继续说下去 。”
虎会说:“足智多谋的人不出谋划策,国家就危险了;能言善辩的人不出使他国,与他国邦交就断绝了;能征善战的人不拼命战斗,边境就要遭到侵犯 。”
赵简子说:“说得好啊!”
于是以后就不再让群臣再干任何活了,赵简子还给有官位的人摆酒设宴,与家臣们一起饮酒,并把虎会当成贵宾,加以款待 。
大道理: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应该互相尊重,只有君主尊重臣下,臣下才能竭尽才智辅佐他 。
3. 《说苑》刘向 文言文 翻译孔子曰:“存亡祸福,皆在已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 。”昔者殷王帝辛之时,爵生乌于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国家必祉,王名必倍 。”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国家,亢暴无极,外寇乃至,遂亡殷国,此逆天之时,诡福反为祸至 。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此迎天时得祸反为福也 。敬妖孽者.天所以誓天子诸侯也;恶梦者,所以警士大夫也 。故妖孽不胜善政,恶梦不胜善行也;至治之极,祸反为福 。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 。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 。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 。(《说苑》
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 。”当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生了一只乌鸦,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平凡细小孕生巨大,国家必定有福泽,大王的威名将更显著 。”帝辛沉迷在小雀带来的吉兆中,荒废政事,不治理国家,残暴到了极点,外敌于是到来,殷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违逆天意,福泽反化作祸患到来 。殷王武丁当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则被废弃,刑法遭到毁坏,桑树和谷物长在朝堂上,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桑谷,是长在野外的东两,现在长在朝堂,意味着国家要灭亡 。”武丁惶恐不安,于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灭亡的诸侯国重新兴起,承续已断绝的世祀,推举隐居的贤人,申明奉养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后,远方的诸侯国君,十分高兴,前来朝拜的有六个诸侯国,这就是顺应天意得祸反变为福 。因此,怪异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来告诫君主和诸侯国君的;恶梦,是上天用来告诫士大夫的 。因此,怪异不祥的事物,不能战胜仁政,恶梦胜不了美好的品行;至为用心地治理国家,祸患就会变为福泽 。所以太甲说:“天造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制造的祸患,是不能够逃避的 。”
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齐顷公就是这样的 。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他当政之初,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裕,又有桓公称霸时余下的尊崇,骄矜傲慢,从不肯会见诸侯;还发兵攻打鲁国,回来的时候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既轻侮小国又傲视大国,行为十分嚣张 。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问候致意,齐国竟拿使者来开玩笑,晋鲁二国发怒,寻求盟友相助,得到卫国与曹国的支持,四个国互相帮助,约定在鞍这地方开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了齐顷公,斩了逢丑父,于是齐顷公非常震恐,依仗逢丑父的欺诈,得以奔逃回国 。回来后,齐顷公悼念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沾一滴酒,不吃肉,置身子琴瑟箫管之外,远离歌姬美女,拜会并与诸侯结盟,屈居诸侯之下,在国内施行仁义,声望远播到各诸侯国,以前失去的土地,未曾索取却自送上门,尊荣的地位不用武力就得到,可以说能够屈曲自勉于是变辱为荣,所以说,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功效 。
4. 翻译古文刘向的说苑建本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子思说:“学习才能有长进的,刀要才能使其锋利,我竟曾试过独自一个人思考问题,但不如通过学习掌握的快;我曾试过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但不如站在高处看的广阔 。
所以顺着风大喊,声音不用很大但却能使很多人听见;登上小山挥舞手臂,手臂没有变长但是能让远处的人看见 。所以鱼要在水中游弋,鸟要乘风才能飞翔,草木要合适的时候才能生长生长 。”
) 这句话跟荀子的《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於物也 。”
一段有相似之处 。
5. 刘向《列女传》、《说苑》句子翻译~译: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参考:
[原文]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4)”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5)”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6)!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8);壮 (9)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10),孰与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 。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炳,光明,显明 。乎:呢 。(5)安有:哪有 。为人臣:做臣子的 。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2)善哉:好啊 。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
译: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参考:
[参考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③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 。——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 。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 。这里指织布 。
③以刀:用刀 。④子:古代指你 。
⑤斯:这 。⑥是以:因此 。
⑦则:就 。⑧旦:早晨 。
⑨夕:泛指晚上 。⑩道:法则、方法 。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
6. 文言文有关《说菀.政理》齐恒公出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 。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治),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这样的凶暴),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
——西汉·刘向《书苑》第二十卷
[注释] 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
9.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臣名之( 命名 )
B、公诚愚矣( 诚恳)
C、臣故畜牸牛( 养 )
D、管仲正衿再拜曰( 使……正,或:整理好)
10.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
11.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 ( )
A、夷吾之过 B、卖之而买驹
C、为愚公之谷 D、狱讼之不正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9、B 公诚愚矣 。确实,或:的确
10、C
11、D、狱讼之不正
12、见译文
【译文】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 。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 。”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 。”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 。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 。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 。’就把小马牵走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 。”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 。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 。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 。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 。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 。他们尚且还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7. 君不悔臣(选自〈说菀〉)文言文翻译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坡,大臣们都露出膀子给简子推车,惟有虎会扛着戟,边走边唱歌,不推车 。
简子说:“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车,谁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车,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 。臣子侮辱君主,该判什么罪?”虎会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双重死罪 。”
简子问:“什么叫双重死罪?”虎会答道:“自己被处死,妻子也处死,这就叫双重死罪 。不过,您既然已听说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听听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吗?”简子问:“君主侮辱了臣子会怎么样呢?”虎会说:“当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愿替国君充当使节;勇敢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斗 。
显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计谋,国家就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当使节,外交关系就不顺利;勇敢的人不愿战斗,边境就会被侵犯 。”简子说:“这意见很正确 。”
便不再要大臣推车 。事后还设酒席和群臣同饮,把虎会尊为上宾 。
刘向《说苑》翻译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
【说苑建本原文及翻译注释】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此文出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师旷问学》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 。刘向编 。成书于鸿嘉四年(前17) 。原20卷,78 。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 。
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 。
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一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汉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孙,西汉时文学家、经学家 。他主 张“天人感应”学说,与其子刘歆一起,为古代图书的编目整理工 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七略别录》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
说苑建本孔子曰行身有六本翻译孔子家语·六本 第十五
【原文】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①,然后为君子也 。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②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 。是故反本修迩③,君子之道也 。”
【注释】
①行己:立身处世 。本:根本 。
②嗣:子孙,这里指选定继位之君 。
③反本修迩: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 。
【译文】
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交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国家有条理,农业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则,选定继位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时机,肯下力气是根本 。根本不巩固,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桑;不能让亲戚高兴,就不要进行人事交往;办事不能有始有终,就不要经营多种产业;道听途说的话,就不要多说;不能让近处安定,就不要去安定远方 。因此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是君子遵循的途径 。”
【原文】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汤武以谔谔①而昌,桀纣以唯唯②而亡 。君无争③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 。’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
【注释】
①谔谔:直言进谏的样子 。
②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 。
③争:通“诤”,直言劝谏 。
【译文】
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因为只听随声附和的话而国破身亡 。国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敢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敢劝的朋友,要想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国君有失误,臣子来补救;父亲有失误,儿子来补救;哥哥有失误,弟弟来补救;自己有失误,朋友来补救 。’这样,国家就没有灭亡的危险,家庭就没有悖逆的坏事,父子兄弟之间不会失和,朋友也不会断绝来往 。”
【原文】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①焉 。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 。”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②王之庙 。”公曰:“何以知之?”
孔子曰:“《》③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④ 。’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 。夫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⑤也 。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 。以是占⑥之为然 。”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
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 。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⑦乎?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 。”
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 。”
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
【注释】
①造:造访,访问 。
②釐王:东周国君,周庄王之子,名胡 。
③《诗》:此诗已佚,今本《诗经》无 。旧注:“此逸诗也 。皇皇,美貌也 。忒,差也 。”
④忒:变更,差错 。
⑤振:救 。
⑥占:预测,推测 。
⑦殄:断绝,灭绝 。
【译文】
孔子在齐国,住在旅馆里,齐景公到旅馆来看他 。宾主刚互致问候,景公身边的人就报告说:“周国的使者刚到,说先王的宗庙遭了火灾 。”景公追问:“哪个君王的庙被烧了?”孔子说:“这一定是釐王的庙 。”景公问:“怎么知道的呢?”
孔子说:“《诗经》说:‘伟大的上天啊,它所给予的不会有差错 。上天降下的好事,一定回报给有美德的人,灾祸也是如此 。釐王改变了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而且制作色彩华丽的装饰,宫室高耸,车马奢侈,而无可救药 。所以上天把灾祸降在他的庙上 。我以此作了这样的推测 。”
景公说:“上天为什么不降祸到他的身上,而要惩罚他的宗庙呢?”
孔子说:“大概是因为文王和武王的缘故吧 。如果降到他身上,文王和武王的后代不是灭绝了吗?所以降灾到他的庙上来彰显他的过错 。”
一小会儿,有人报告:“受灾的是釐王的庙 。”
景公吃惊地站起来,再次向孔子行礼说:“好啊!圣人的智慧,超过一般人太多了 。”
【评析】
这篇也是由诸多篇章组成,先择其要者介绍 。“行己有六本”章,指立身、丧纪、战阵、治政、居国、生财六个方面都要立本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是流传甚广的两句话 。本章也是讲谏诤的 。“孔子在齐”章,孔子根据“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的格言,推断出周釐王庙的火灾 。事情虽属巧合,对奢侈者也有警戒作用
- 腾冲包吃住温泉农家乐
- 人造丝好还是纯棉好
- 昆明到武汉的飞机票
- 脑出血没死工伤胜诉案例
- 2021年住院门槛费一年收几次
- 德国柏林夜总会
- 已购公房是什么意思
- 灵域第三季第四集老司机突然飙车
- 学校旁边适合开什么店最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