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鬼谷子谋略教你如何揣摩他人内心继而达到你的目的?如何在揣知对方的欲求真情后,顺应他的意向,引导其采取行动,传播者退居幕后不居功,使国君所作所为有利于人民,达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天下百姓视之有如神明 。这就是传播者可称为善摩,也就是善谋 。

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文章插图
摩,可解释为切磋、砥砺、迎合、顺意,也就是揣情量权之后,顺和其意,使对方将内情反应出来,再提出符合其需要的计策谋略,因此,《鬼谷子摩篇》指出:“摩者,揣之术也 。内符者,揣之主也 。”内符,就是内欲外现,情欲动于内心,符合其情的言行或反应即会表现在形体外表,好比心喜则笑逐颜开,心怒则怒气满面 。即使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也会有极为微妙而不易察觉的反应 。所以鬼谷子又说:“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为 。”了解对方反映,予以顺势运用推动,事无不可为 。可见摩意是多么重要 。
摩的目标,是在揣情顺意 。前几天已经说过如何揣情量权,现在将说明摩意的原则:试探、谋阴成阳、合情、道数时相偶 。
1.试探
鬼谷子说:“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 。其所应也,必有为之 。”
揣测对方的内情后,大约可判断他的好恶欲求 。为了证实判断属实,可以试着依其好恶与期望,提出和其需求的建议或言辞,是否符合他的欲求与好恶,内心有了反应,通常都会显现在言语、表情或行为等外在形体上 。如果有反应就会有动作 。如此即可确定其意向,然后进一步顺意建言献策 。
【鬼谷子教你攻心术】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
2.合情
人有圣贤愚劣,喜恶不同,欲望也不同 。娟飞蠕动,各有利害,何况是人 。因此,如何符合对方的好恶与期望,只有透过不同的试探,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 。
鬼谷子提出的试探方法有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十种 。
平,静也 。可解释为使天下平静的策略,也可解释为一动不如一静,端看运用的目标 。太公说文王,试探对方心意的就是如何平定天下,如何勤修内政,不露声色,以静制动,待机而变 。
正,宜也,可解释为适当合宜之事 。正人君子,行不由径,不走旁门左道,以正当合宜的建言,可了解对方的态度 。孔孟游说天下,均以正道,因不合当时诸侯富国强兵霸道天下的欲求,因此,孔孟之说,无法受到当时诸侯的采纳 。太公说文王行仁义于天下,符合文王的需要,因而获得采信 。
喜、怒是好恶的反应 。说到喜欢的事,可能微微一笑,眉开眼笑,眼睛一亮,也可能笑逐颜开、前仰后合、捶胸顿足,也可能毫无反应,视个人的修养、习惯、性情、抑制力而决定 。怒是即为厌恶的表现,也是气势充盈不可遏抑的反应 。有人眼睛一瞪,怒目而视,即表示其愤怒之气,有人鼻孔出气,哼的一声,也是怒,还有人暴跳如雷,气冲斗牛,头顶冒烟,也是怒的表现 。不过,也有人不动声色气在心内,甚至不生气 。
名,是扬名显誉 。自古以来,扬名天下,留名万世,乃人之所欲 。行有正邪,名有芳臭 。苏秦说服六国合纵而扬名天下,孙膑受庞涓陷害成残,隐姓埋名,一战成名 。但是,也有人避名,不喜欢功名,老庄之徒,不在乎名 。因此,用名扬四海的方法来试探,对求名的人或许有效 。
行 。是成事,实际行动,也就是以成功或失败的远景来诱引 。前些天的一篇文章曾提到以阴阳试探,即是成功的希望会使人采取行动去做,失败的戒惧会使人不去做某件事 。
廉,是廉洁,如以财货试探,对方不肯接受,或非常排斥,即表示对方倾向廉洁,应以同类事物来吸引 。
信,是遵守诺言 。有人一诺千金,有人轻诺寡信 。从中试探,或可获知对方对守信的看法与态度 。
利,乃是人之所求,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根本,也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富国强兵乃是国君的最大希望,富强而无害,应是人君百姓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
卑,是献媚奉承,也是飞箝的方法,目的在使对方顺心如意,减少防卫抗拒,从而易于亲近,也易于发现其好恶欲求 。以上十项刺激对方做出反应的因素,都是一般人具有的本质 。喜、怒是感情的好恶,也是对某些事情赞成或反对态度的表现 。平、正、名、利、廉、行、信、卑,都是个人欲求与理想目标的反应,如果试探不成,对方没有反应,并不代表对方不喜欢,而是运用不当,在某种未知因素的阻挡下,使他无法接受或不愿行动 。这就是鬼谷子说的:“故圣人之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
建言献策、符合对方需要,谓之合情,符合环境的需要,也是合情 。传播的内容被接受,必定是因为它符合内情的需求,因此,鬼谷子断定:“情合者听 。”苏秦曾以连横策略说秦王,秦王不听,是“用之非也”,因为当时局势尚无迫切需要 。等到张仪说秦王时,六国已合纵抗秦,秦有破解合纵之必要,因此,秦王采纳张仪的连横策略,此乃“情合者听” 。
这次大会提出“提高个税起征点”,也是因为“情合者听”,因为当前的个税起征点确实太低了,普通人一个月月薪交完个税后,生活就会变得很拮据 。所以肯定会落实好“提高个税起征点”这项利民政策 。
《鬼谷子》第3讲上一篇我们说到了《鬼谷子》的第二篇“反应第二”,说的是如何有意识地打听对方情况 。

鬼谷子的第三篇《内揵》讲的是什么呢?“内”,即入内,又通纳谏的“纳”,意为进谏游说之辞 。“揵”,就是通纳谏的“谏”,就是进献计策 。

历史上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赵太后太爱护长安君,不愿意让长安君做人让长安君冒着危险去做人质,并且还禁止近臣劝谏 。触龙就拖着自己年迈疾病的身体去见赵太后,以此博得了赵太后的同情 。

试想一下,如果是是直接劝谏,肯定会冒犯太后,弄不好吃个闭门羹,给个50大板也不好说啊 。触龙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表明父母疼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让太后认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 。触龙认为赵太后应该像对燕后那样对长安君作长远打算,赵太后认为触龙说得有道理 。触龙随后又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能为长安君做国君立下基石,树立威望,是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赵太后也就愿意派长安君去做人质了 。

我们看触龙说服赵太后时,由小及大,由身边的小事说及大道理,然后循序渐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暗中揣度赵太后心意,这件事情能不能办成,这件事情是否合赵太后的心意,这件事情是否与当时的形势合适,能否顺应赵太后的的意愿,让赵太后觉得进献的决策既合形势又合她意,最终,赵太后也认可了长安君做人质这一做法 。所以触龙说赵太后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计策得以成功 。

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无疑是一个失败者 。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个人由于不会说话经常得罪人 。有一次,邻居家喜生贵子,请他去喝喜酒 。由于怕说话得罪人,吃饭时一直忍着没说话 。主人送其出门,他如释重负的说了一句:这次我可啥都没说啊!孩子生个病啥的可别怨我啊 。当然这是个笑话,但却戳中了我们很多人的痛处 。顺应别人心意,如何去迎合别人很重要 。但你看看在生活中,你是个会说话的人吗?有没有因为说错话而得罪人呢?在跟领导的沟通中是否手足无措呢?在手下面前是否不知如何说话树立威信呢?

所以说呢,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要讲究策略,注意场合,学会顺着别人的话去说 。远在咫尺,近在天涯,这说的是心理上的沟通,不是实际的距离,鬼谷子早就洞察到了人心的秘密,他教导我们与人交往,一方面要学会聆听,另一方面还要善解人意,善于理解和宽慰人 。同样,若是希望用言辞打动对方,从对方那里获得信息、资金或帮助,必须能获得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投其所好,想起所想,为其代劳,才能感动对方,让他觉得好似欠了你什么似的,或许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

其实,每个人都要和自己的周遭关系打交道 。有些人无论和上级还是下级可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有些人却搞得关系非常紧张,为什么呢?其实无论是鬼谷子说的君臣之间,还是现代社会里的上级还是下级,必须通过我们上面所说的内揵术才能进行有效沟通,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法宝 。

比方说在市场经济时代,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工作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利益关系等等,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处理得好,下级就会竭尽全力为领导出谋化策,利益诉求就会得到实现,工作也就会感到愉快 。所以,内揵,不仅仅是游说,还有说辞,要能够出谋划策 。

鬼谷子所说的“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这一段是内揵术的核心,是古代君臣之间,现代上下级之间交往的法宝啊 。鬼谷子这是要告诉我们,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关系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关系很疏远,接近反而不被重视,离去反而容易被求取 。这么说来,运用到生活中就是你要掌握别人的心理,增长自身才干,如何使自己被重用,你的意见有一天才有可能会被采纳 。

所以我就觉得鬼谷子这人真是人如其名,神出鬼没,真是会洞悉人心,你看看在你的工作中啊,你和你的上级之间是不是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你走得近未必就是好事,离得远未必就是坏事,与人相处一定要把握尺度,“度”没把握好,有时就会适得其反 。

战国时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苏秦的弟弟苏代向齐国推荐自己的文字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事业,但初出茅庐的他需要一个平台来实现他的哥哥没有实现的合纵联盟理想 。于是他来到齐国,巧妙地向齐国重臣淳于髡推荐自己,得到了淳于髡的认可,并经过淳于髡的引荐,得到了齐王的重用 。

    苏代在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 。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 。’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 。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 。”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 。”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树立自我推销的意识,来获得更多的实现报负的机会 。要推销自己,必须讲究方式和方法 。苏代仅仅是为淳于髡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就得到了认可,可见他对淳于髡有一定的了解,并自信地将自己比作千里马,给人精明能干的印象 。另一方面他还巧妙地将淳于髡抬举为伯乐,无形中拍了对方一个马屁,使对方愿意帮助他引荐 。这个例子值得那些想要有更多发展机会的人借鉴 。

鬼谷子教导我们,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

    在职场中,人人都希望能做出成绩,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评价,这也合乎鬼谷子说的英雄一旦有了用武之地,就应该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但是我们也要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再去判断、决断,该不该建议,什么时候建议合时宜,这个建议能不能顺应领导心意等等,建议被采纳了固然是皆大欢喜,没被采纳呢,也要进退自如,随机应变,能屈能伸,但无论是什么建议都务必要遵循职业道德、人生法则,坚守好你的道德底线,违法犯罪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干 。

孔子年轻气盛时曾受教于老子,老子就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也就是说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他的宝货,不叫人轻易看见:真正的君子,品德高尚,形象却显得愚笨 。老子推崇“愚”自有道理 。包含了宽容、简朴、知足等人的优秀品质 。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你与人打交道,能否成为别人信任的人的必备条件 。

鬼谷子还讨论就任还是离职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 。这就是鬼谷子说的“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你看看啊,就任还是离职的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也算是个热点,离职跳槽那是每天都有的事,现在无论是合作发展还是离职,都是在你已经决定好了准备好了的状态,如果准备仍然待在公司,你就得学会与别人合作共赢,寻求发展,这个发展是什么呢,职位的提升,薪资的提高,但如果没有发展空间了,也许你就想着是否要挪挪窝,寻求新的生机,这个时候你就会关注外部的发展动态,有没有一些你心仪的好的职位 。在选择方面,鬼谷子建议要当机立断去做决定 。

内揵之意,当然还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意思 。你看看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如果不是自己有真才实学,也不会在当时大放异彩 。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那些君主怎么回去听你说呢?就像今天谈的,想以道德来结交,那自己在境界上就要和他相同,甚至要高,才能吸引对方,博取对方的信任;想以朋党来结交,那自己的水平就要与之相同,才能和对方平起平坐;即便是以财物和美色来结交,那自己的资源也要高人一等,不然对方不会感兴趣,也不会听你讲话,更谈不上接受你的建议,所以你要建议别人,自己也要具备相当的实力才行 。

运用内揵术应该按照鬼谷子教导我们的这些原则,出谋划策时应该顺应别人的心意,投其所好 。比方说,我们在和领导交往的时候,一定要知道领导想要的是什么,药顺应领导的心意,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拍马屁要拍到马屁股上,再加上你的真才实学,或许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

明天呢,我们将为您讲述《鬼谷子》纵横八术中的重要一术,“抵巇”的智慧 。
《鬼谷子》:熟记一句“口诀”,“驾驭”天下人心!《鬼谷子》:熟记一句“口诀”,“驾驭”天下人心!提及春秋战国时期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张仪跟苏秦了,因为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掌控了当时非常之多的国家 。他们两个为了很多国家献计献策,本以为针锋相对的两个人是不会有交集的 。但是错了,这两个人都拜在了同一个人的饿门下,那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的名声并不是特别的大,因为他是一个隐居士 。但是在说起他的另外两个徒弟大家也都是认识的,那就是庞涓和孙膑 。也就是历史上这些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其实都是拜在了鬼谷子的门下,那么可想而知鬼谷子是非常之厉害的,不然也不能教出如此之优秀的徒弟 。那么今天就跟着我一起走进鬼谷子,一起去了解一句鬼谷子流传下来的可以控制人心的话 。

鬼谷子说的话全部记录在了他的著作《鬼谷子》一书当中,这本书对于人性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剖析 。用现在的文学来讲的话这就是一本心理学书,里面对于人们的心理研究也是非常的透彻的 。但是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在民间被流传起来,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知道这本书的威力,所以都将这本书给封存了起来 。他们不想别人学了去然后因此来进行造反,之后推翻自己的政权 。所以对于鬼谷子这本书而言,在古代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存在 。

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本书才得以面相世人的,《鬼谷子》这本书才渐渐的走入人们的视野 。而在这本书当中有一句话非常之好,可以说要是掌握了这句话就能很好的控制住人心了,这句话就是“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 。是因事而裁之 。”

这句话当中的愚是非常好理解的,也就是说一个人非常的笨,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完全没有文化的人 。对于没有文化的人是非常好控制的,因为他们没有文化自然也就缺少主见,所以你主要展现出他没有的智慧,那么他就会服从于你了 。

这里不肖不是不孝子孙的意思,这里的不肖更多的是说一个人没有才能,这类人其实和第一类人很像相似,但是有不一样 。第一类只是没有文化而已,而这类人是没有才能 。也就说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所以在选择事情的时候总是非常的犹豫不决 。因此想要控制这类人那么就是利用恐吓的办法,只要对其施加压力恐吓他,那么他就很好的让你掌控了 。

第三者就是那种贪婪的人,这种人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非常之多的 。对于这种贪婪的人,只要你用利益去诱惑他,他就能受你控制了 。所以对付这样的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给他可以看得见的利益,那么他就会追随于你 。

其实以上三点都是利用了每种人的缺点来控制他们的,也就是说你只要掌握了这个人是属于那类人,那么你就能根据相应的办法来控制住这个人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理的分析,那么这句口诀就是:只要你懂得了心理分析,那么自然而然你就能很好的去驾驭人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