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什么意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意思是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 , 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 , 春风又绿 , 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 。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 。前半句不单指自然界、寰宇之变化莫测、浩瀚无边、非人力可为可及 , 也指主人的能量强悍 , 能轻松翻转乾坤 , 还指主人看透了世间冷暖丑恶、恨仇离分等负面的所有事项 。后半句引申意义就比较复杂 , 包含很多过程、思想、情怀等等 。\r\n更多关于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什么意思 , 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f923a61615836077.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怎么理解“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 , 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 , 春风又绿 , 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 。草木之枯荣于我之人生有何增益?春秋之轮换于我之富贵能添几何?生活之重担已令人不堪负 , 又有何心力去关心草木是否变青、春花是否再发?

文章插图
不知什么时候 , 人们的意识被周遭的声音裹挟着前进 , 情趣被“务求成功”的价值湮没 , “情怀”二字 , 抵不过一纸房产证的份量 。即便我十分喜欢这份“草木之心” , 但不敢轻易去评价其价值和意义 。这份对草木的怜悯太过沉重 , 有关人生之乐趣与价值 , 出发于宇宙观和美学观 。
“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 , 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 。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什么意思】扩展资料:
《旷怡亭口占》作者:马一浮
流转知何世 , 江山尚此亭 。
登临皆旷士 , 丧乱有遗经 。
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 。
长空送鸟印 , 留幻与人灵 。
“草木之心” , 是诗人的气质 , 是画中的生活 , 是真情挚意 。是“山有木兮木有枝 , 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含蓄 , 是“扈江离与辟芷兮 , 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 , 是“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坦荡;
是“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的缱绻 , 是“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雅 , 是“念桥边红药 , 年年知为谁生”的怅惘 , 是“独把花锄泪暗洒 , 洒上空枝见血痕”的痴绝……
“夫子木铎有心” , 故木心取此为名 , 在《文学回忆录》里他高歌“悲悯”的宇宙情怀 , 对中国文化之现状椎心泣血 。
庄子在《逍遥游》里对惠子说“今子有大树 , 患其无用 ,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 广莫之野 , 彷徨乎无为其侧 , 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 , 物无害者 , 无所可用 , 安所困苦哉!” 。
释义: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 , 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 , 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的乡土里 , 广大无边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在它旁边 , 逍遥自在地躺卧在它的下边 , 不遭受斧头砍伐 , 也没有东西来侵害它 。虽然没有什么用处 , 但哪里又有什么困苦呢 。亦是对自然、天地乃至宇宙的悲悯大爱 。
—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是指什么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释义: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 , 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 , 春风又绿 , 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 。
“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是一种境界 。已识乾坤大 , 是指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 , 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 。这是一种人性 , 比如有的人 , 一旦见了大事 , 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 。
以为自己懂这么大 , 影响力这么大 , 就失去了对草木 , 甚至人的同情与关爱 。开始做坏事 , 伤害别人 。大奸大恶 , 大奸 , 往往如此 , 就是所谓的“非厚德不能载物” 。
但是有些人不同 , 一方面 , 见贯了大事基本的人性却丝毫无损 。两种人根本的差别其实就是“敬畏之心” 。再大的本事 , 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 。所以 , 对自然 , 对人性 , 当有敬畏之心 。
更多关于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什么意思 , 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656c45161583710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如何理解“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指的是识得大体方能生出怜悯之情 。
“已识乾坤大”就是认为通过经历世事沉浮变化来增加智慧 , 通过阅尽人间沧桑来增强能力 。只有识得乾坤大 , 才能把握天地万物之道 , 才能理解和把握天地、万物、社会、生命和健康的规律 。这就是识得大体 。
“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
经过了多少年的人生历练 , 回看世界变迁 , 草木枯荣;叹光阴似箭 , 岁月蹉跎 。在恍惚迷离之中 , 几人能把生命的真谛看透?人生是一部永远也无法定义的书 , 谱写出一世的华章 。我们在流年里浅唱 , 哪里才是生命最终的归宿?生活之重担已令人不堪负 , 又有何心力去关心草木是否变青、春花是否再发?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人要站在高处 , 才能俯察低处;只有自己是强者 , 才能有能力和资格体恤弱者;只有在思想上洞悉深刻 , 才能对对万物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