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

文章插图
匹夫而为百世师 , 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 , 关盛衰之运 , 其生也有自来 , 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 , 傅说为列星 , 古今所传 , 不可诬也 。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 , 寓于寻常之中 , 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 , 则王公失其责 , 晋、楚失其富 , 良、平失其智 , 贲、育失其勇 , 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 , 不恃力而行 , 不待生而存 , 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 , 在地为河岳 , 幽则为鬼神 , 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 , 道丧文弊 , 异端并起 ,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 , 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 , 谈笑而麾之 , 天下靡然从公 , 复归于正 , 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 , 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 , 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 , 关盛衰 , 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 , 以谓人无所不至 , 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 , 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 , 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 , 能开衡山之云 , 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 , 而不能弭皇甫铺、李逄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 , 庙食百世 , 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 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 , 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 , 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 , 皆笃于文行 , 延及齐民 , 至于今 , 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 , “君子学道则爱人 ,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 , 饮食必祭 , 水旱疾疫 , 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 , 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 , 不果 。元佑五年 , 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 , 一 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 , 则出令日:“愿新公庙者 , 听!”民欢趋之 , 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 , 期年而庙成 。或日:“公去国万里 , 而谪于潮 , 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 , 其不眷恋于潮也 , 审矣 。"轼日: “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 , 如水之在地中 , 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 , 思之至 , 君蒿凄怆 , 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 , 而日水专在是 , 岂理也哉?“元丰七年 , 诏拜公昌黎伯 , 故榜日:“ 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 , 因作诗以遗之 , 使歌以祀公 。其辞日:“公昔骑龙白云乡 , 手抉云汉分天章 , 天孙为织云锦裳 。飘然乘风来帝旁 , 下与浊世扫秕糠 。西游咸池略扶桑 , 草木衣被昭回光 。追逐李、杜参翱翔 , 汗流籍、是走且僵 , 灭没倒影不能望 。作书抵佛讥君王 , 要观南海窥衡湘 , 历舜九嶷吊英、皇 。祝融先驱海若藏 , 约束蛟鳄如驱羊 。钧天无人帝悲伤 , 讴吟下招遣巫阳 。爆牲鸡卜羞我觞 , 於粲荔丹与蕉黄 。公不少留我涕滂 , 翩然被发下大荒 。”
译文如下: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干百代的榜样 , 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则 。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
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 。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 。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 , 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 。所以 , 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 , 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 , 从古到今的传说 , 是不可否认的 。孟子说:“我善于惨养我盛大正直的气 。“这种气 , 寄托在平常事物中 , 又充满于天地之间 。突然温上它 , 那么 , 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 , 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 , 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 , 孟竞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旁力 , 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 , 不依靠外力而行动 , 不等待出生就存在 , 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 。所以在天上就成为星宿 , 在地下就化为河川山岳;在阴间就成为鬼神 , 在阳世便又成为人 。这个道理十分平常 , 不值得奇怪的 。自从东汉以来 , 道德丧失 , 文风败坏 , 佛道等邪说齐出现 。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 , 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志、宋境等名臣辅佐 , 还不能挽救 。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 , 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 , 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 , 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 , 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 。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 , 得到振兴 , 他对悟道的宣扬 , 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 , 他的忠诚曾触B了皇帝的恼怒 , 他的旁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 , 关系到国家盛衰 , 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 , 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 。人的智谋可以欺病王公 , 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 , 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 。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 , 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 , 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情: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 , 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铸、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 , 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 , 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 。原来 , 韩公能够遵从的 。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 , 是人事 。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中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翻译公孙丑问道:“请问老师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了解言辞 , 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作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就难以说明白了 。它作为气 , 最伟大 , 最刚强 。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 , 它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 。它作为气 , 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 。如果没有义和道的配合 , 它就没有力量了 。它是义在内心一点点积累所产生的 , 不是一两次行侠仗义就能取得的 。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 , 它就没有力量了 。我之所以说告子未曾了解义 , 就是因为他把义看作外在的东西 。要时刻把养气的事放在心上 , 不要中途停止;心中既不要忘 , 也不要用外力快速助长 , 不要像宋人那样 。有个宋国人 , 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 , 弄得很疲倦地回到家里 , 告诉家人说:‘今天累坏了 , 我帮助禾苗生长了 。’他的儿子跑去一看 , 禾苗都枯萎了 。普天之下 , 不拔苗助长的人是很少的 。认为养气不见效而放弃的人 , 就像那不锄草的懒汉;而违背规律快速助长的人 , 就像那拔苗助长的宋人 。这样去养气 , 不但没有好处 , 而且会妨害气的生长 。”
(原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 , 至大至刚 , 以直养而无害 , 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 配义与道;无是 , 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 , 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 , 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 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 , 心勿忘 , 勿助长也 ,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芒芒然归 ,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 ,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 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 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 , 而又害之 。”
来源: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翻译(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 , 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 。那浩然之气 , 最宏大最刚强 , 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 , 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那浩然之气 , 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 , 不这样做 , 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 。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 , 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 , 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 。所以我说 , 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 , 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 , 心中不要忘记 , 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 。不要像宋人那样 。
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 , 疲倦地回到家 。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 , 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 , 禾苗都干枯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 , 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 , 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 。不仅仅没有益处 , 反而害死了庄稼 。”
扩展资料:
“气”这个字在传统医学/文化里极其复杂 , 孟子自己也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难言也” , 于是根本就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 , 只是说有正义、仁义、道德的话就会从心底里生发出来一种独特的感受 , 这种感受是“浩然之气”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出自于哪里】传统医学里的“气” , 也是极其复杂 , 宗气、营气、卫气、五脏之气等等概念 , 指向并不纯粹 , 好在我们脉诊可以直接把握到某几种状态 , 可以直言“气虚”、“气滞”、“气实” , 并且用相应的方案处置后(补气、行气、泄气) , 身体会发生直捷的变化 , 症状改善之余 , 脉诊也会相应改变 。
虽然对于“气”这个概念依然说不清道不明 , 但能有效指导临床 , 我们只能继续这么用 。
“气”的概念注定是复杂的 , 只有凭借感受或者脉诊才能真切感知 。读书读到“我们在某个瞬间实际感受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 , 甚至是人与物品之间的些许连结性、连续性与渗透性 , 我认为这种相互共鸣的作用、或相互影响的概念是万物‘存在’的根本 , 是谓‘气’” , 突然发现 , 这种解释途径 , 正是孟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浩然之气”感受的最佳解释途径(孟子的仁义道德说是特定时代局限性的解释) 。
人类若是无法感受到存在于周遭的人或物之间的连结性 , 就无法健康的活下去 , 抑郁孤独直至自残 。反之 , 即便是最无精打采的人 , 一旦体验到与其他人的共鸣 , 就会充满活力 。故而 , 我们经验里的“元气不足”的状态 , 正是指得周遭世界的连结状况不佳 , 而“活力十足” , 则是与周遭世界连结良好 。
适才看诊 , 脉诊得气虚 , 患者自嘲说 , 归根结底一个字 , qiong , 没钱气虚 , 有钱气盛!虽是开玩笑 , 但正好说明了与世界连结的状态 , 孟子的经验是只要仁义道德足备 , 就会有浩然之气 , 而现实经验却指向只要钱多 , 就有浩然之气的感受 , 不同时代的时代性 。
当然 , 脉诊得到的身体气虚与“浩然之气”还是有些差异 , 但与世界的连结状况却完全一致的(气虚则身体动力不足 , 与外界的连结状况不可能优良) 。
人与人之间连结的频道一旦打开 , 其显现的功效将远超独自一个人时 , 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处于与他人顺利连结、活力十足的状态呢?每个人欲望模式的差异 , 造成孤独状态的分离 , 共鸣谈何容易!
如今信息社会信息的狂轰乱炸 , 让本来更应该能更少阻力与他人连结的孩子都早早的包裹起来孩子本应该更真实 , 更能感受到肉眼看不到的感受 。
强势的自我 , 阻碍气的沟通 , 当自我的主观色调比较淡泊时 , 气的沟通才会增强 , 这是为什么宗教修行的人在逐步打开自我的同时 , 会出现很多异于常人感受的原因 。
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 , 显然他的经验体验出“浩然之气”需要养 , 在孟子的时代 , 养“浩然之气”的途径是仁义道德的优越感累积会加厚与社会的连结性 , 现代社会的“浩然之气”的培养 , 除了经济实力支撑起与社会良好的连结性 , 也可以通过放下自我(宗教修炼是一种途径)去实现与社会更好的连结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暗黑二符文之语
- 2022山西理科490分能上什么大学
- 少林七十二绝技最厉害的五种
- 如何关闭电脑上弹出的广告
- 鸡犬豕的豕是什么意思
- 京东快递寄手机多少钱
- 甬温线动车事故
- 华为荣耀20参数配置详细
- 罪恶都市怎么召唤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