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和思想意识的关系

思想认识与实际工作的关系第一,实践工作是思想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工作为思想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如何看待意识与实践二者的关系识 。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表现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为什么有些人说意识取决于社会实践这个是
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在社会关系上的反映
这个是真理 。
从社会社会实践得到了认识 。
社会上的经验的是因为有人实践过才有的 。这就是意识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原因,不是有人说 。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实践、意识的关系是什么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不是自生的和先验的,认识世界的形式是主观的,认识世界的内容是客观的 。

社会实践和思想意识的关系

文章插图
【社会实践和思想意识的关系】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相关内容解释: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同时 ,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 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 ,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
如何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第五,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
认识观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 。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