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其研究价值 19721974年湖南长沙3座西汉墓葬

文章简单介绍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其研究价值 , 以及19721974年湖南长沙3座西汉墓葬的详情 ,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其研究价值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在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 , 时愈2100多年 , 形体完整 , 全身润泽 , 部分关节可以活动 , 软组织尚有弹性 , 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 , 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 , 是防腐学上的奇迹 , 震惊世界 , 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 , 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 , 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500多件各种漆器 , 制作精致 , 纹饰华丽 , 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 , 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 , 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样衣 , 轻若烟雾 , 薄如蝉翼 , 该衣长1.28米 , 且有长袖 , 重量仅49克 , 织造技巧之高超 , 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 , 色泽如新 , 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 , 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 , 体态生动 , 活灵活现 , 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 , 为一马鞍开土堆 , 封土堆高10余米 , 直径30米左右 。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 , 1972-1974年相继发掘 , 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 。据考证 , 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 。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 , 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 。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 。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 , 由三椁(处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 , 以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 , 厚30-40厘米 , 约1万余斤 。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 厚度达60-130厘米 。棺内女尸一具 , 保存十分完整 , 为国内所仅见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 , 达3000余件 , 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 。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 , 花纹鲜艳 , 色彩绚丽 , 画面内容想象丰富 , 是中国现存2100多年前的丝织品绘声绘画珍品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 , 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 , 二号墓为利苍本人 , 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 。又据考证 , 侯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 , 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 , 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 , 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 经考证 , 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 , 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 , 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 , 共载方280多个 , 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 , 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 , 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 , 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 , 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

满意请采纳
曾国藩墓 , 曾国藩墓被炸开 , 考古队为何连忙退出 , 并永久封闭墓室?曾国藩墓被炸开 , 考古队为何连忙退出 , 并永久封闭墓室?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其研究价值 19721974年湖南长沙3座西汉墓葬

文章插图
因为当时根据考古学家仔细观察研究 , 发现曾国藩的墓并没有被盗墓贼破坏 , 所以为了更好的保存曾国藩的墓 , 避免以后被盗墓贼盗墓 , 就用钢筋和水泥把陵墓给永久封闭 , 这样保护起来也比较方便 。
曾国藩是湖南长沙人 , 是晚清最大的地主武装湘军的创始人 ,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 , 可以说在清朝是了不起的人物 。但是在公元1872年的时候 , 猝死在家中的花园 , 当年才六十二岁 。古代讲究的是落叶归根 , 因此曾国藩的后代决定带曾国藩回湖南老家 , 但是因为路途遥远 , 天气也比较炎热 , 害怕尸体发生质变腐烂 , 就在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修建陵墓 , 然后就下葬了 , 时间比较仓促 。
咱们现在看到的是后来修的陵墓在长沙市坪塘镇 , 而在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修建陵墓已经被毁坏了 , 新墓修好以后还派了专门的人员看守 , 防止有人破坏以及盗墓 。一直到1949年的时候 , 曾国藩的陵墓出现问题 , 因为当时农耕问题 , 使得曾国藩的陵墓表面基本被破坏 , 很多陵墓的是石头都被当地的农民使用 。
第二次破坏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时候 , 那时候发生了大运动 , 很多陵墓都被破坏 , 这个可以查查相关历史 , 后来有人想趁乱挖开陵墓取宝物 , 还好修建完好 , 比较结实没有得逞 。后来在改革开放不久 , 很多人靠着盗墓发家 , 因此很多陵墓出现破坏 。
当时的考古队对曾国藩的陵墓进行查看 , 发现陵墓被炸了一个洞 , 担心被盗 , 就派人仔细查看 , 后来发现这个洞很小 , 棺材并没有被打开 , 陵墓还是完整的 , 为了防止以后还会被盗 , 就用钢筋以及水泥将洞口永久封死 。
怎么去曾国藩墓【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其研究价值 19721974年湖南长沙3座西汉墓葬】墓地在长沙郊区望城县坪塘镇附近一小山上 。没有通公路.
【曾国藩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望城县平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 。清同治十一年(1872) , 曾国藩归葬于此 , 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 , 上铺砌花岗石 , 呈半圆形 , 底径5米 , 残高2米 。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 。墓后立碑三通 , 白玉石碑心 , 主碑高3米 , 宽2米 , 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 , 计22字 , 附碑均为龙纹浮雕 。墓前有拜台 , 祭坪约50平方米 , 东西各立石阙一个 , 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字样 , 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 , 与墓庐相连 , 通道边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 。原墓庐内立龟负青石碑一通 , 距墓庐300米处有御碑亭 。今墓庐及御碑亭不存 。长沙都有哪些历史古迹1、蔡锷墓
蔡锷墓是护国军领袖、中华民国名将蔡锷墓地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白鹤泉左后方的山上 , 蔡锷于1916年11月8日病逝于日本 , 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归葬于此 。
蔡锷墓占地1974.72平方米 , 系岳麓山民国名人墓葬之一 。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 ,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 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 。
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 , 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1988年 , 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1972-1974年 , 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 。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 , 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 , 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 。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 , 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此外 , 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 , 以及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
4、天心阁古城墙
天心阁古城墙位于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西北 , 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 , 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长沙城垣 , 将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 。今仅存天心阁古城墙一段 , 余已拆除 。
明末 , 张献忠率部攻入长沙 , 城墙曾遭破坏 , 清顺治十一年(1654) , 洪承畴驻节长沙 , 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 , 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 , 甲于他郡" 。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 , 又名瓮城 。
顾名思义 , 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 , 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 。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 , 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 , 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5、曾国藩墓
曾国藩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寺后伏龙山上 , 是清末名臣、湘军创始人曾国藩的墓地 。清同治十一年(1872) , 曾国藩归葬于此 。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 , 上铺砌花岗石 , 呈半圆形 , 底径5米 , 残高2米 。
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 。墓后立碑三通 , 白玉石碑心 , 主碑高3米 , 宽2米 , 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 , 计22字 , 附碑均为龙纹浮雕 。墓前有拜台 , 祭坪约50平方米 , 东西各立石阙一个 。
马王堆汉墓 , 安徽砀山的清代女尸 , 千年不腐 , 这是真的吗?求真实资料!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 , 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家族墓地 ,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 。三座汉墓中 , 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 , 一号墓是利苍妻 , 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 , 时逾2100多年 , 形体完整 , 全身润泽 , 部分关节可以活动 , 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 , 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 , 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 , 是防腐学上的奇迹 , 震惊世界 , 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 , 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 , 墓坑南北长19.5米 , 东西宽达17.8米 , 深16米 。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 , 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 , 保存下来 , 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 , 

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介绍 , 2001年3月 , 在砀山城西关梨园小区建筑工地 , 一辆挖土机作业时 , 在4米多

深的地下突然发现一座清代古墓 。该墓为一大型双棺墓 , 两棺相距一米 , 均南北向 , 一号棺居东 , 为一大型“三套棺” , 外有两椁 , 内为一棺 , 椁为柏木 , 油漆呈古铜色 , 棺为楠木 , 油漆呈橘红色 。外椁部分腐朽 , 中椁长291厘米 , 宽218厘米 , 高149厘米;内棺长241厘米 , 宽70厘米 , 高75厘米 。内棺和中椁 , 中椁与外椁之间有两层厚约40厘米的石灰层 , 外椁之外有30厘米厚的胶泥层 。二号棺居西为一单棺 , 棺内尸体已腐 。
让人惊奇的是 , 人们在打开一号棺时 , 棺内一股奇特、浓郁的香味扑面而出 , 方圆几百米都能闻到 。更令人惊讶的是 , 棺内一具女尸居然保存完好 , 就像刚刚入葬时一样 。头发乌黑 , 脑后盘有发髻 , 皮肤白皙 , 肌肉丰满并富有弹性 , 而且关节仍可曲伸 , 肌肉尚可注射针剂 。尸体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国整个考古史上都难得一见 。该女尸长164公分 , 重44公斤 , 肢体匀称 , 身材修长 , 椭圆形瓜子脸 , 裹足、足长不到15公分 , 可谓“三寸金莲” 。指甲涂有红色指甲油 。是一位绝色的年轻女子 。

编辑本段葬式、葬品规格不凡
女尸上盖罗巾被 , 下铺丝绵褥 , 身着朝服、补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装 , 上有正龙、行龙、飞凤、蝙蝠、祥云

等图案 。补服上的“补子”为金丝线绣成的***白泽图 , 绣工精致 , 造型生动 。头戴深蓝色风雪帽 , 脚穿藏蓝色朝靴 , 脖颈上一条薄若蝉翼的丝巾上绣有牡丹、菊花等图案 。图案配色讲究、绣艺精巧 , 观者无不叹服 。而且其被追缴回来的随葬品中 , 有金簪、金耳坠和金帽徽及朝珠 。金簪上有花鸟图案、耳环上面有鲤鱼跳龙门图案 。专家们用高倍放大镜不光可看到鲤鱼昂首翘尾跳水的样子 , 就连鲤鱼身上的鳞片和龙门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 。4件金器的背面都锻有“元吉”铭文 , 其文饰精巧、细致程度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喉部有横、纵两条呈T字状的致命伤痕 。苏馆长说:“纵伤创口9厘米、横伤创口达12.3厘米 。经医学专家鉴定其致命凶器应是双刃剑类刺器 。”更让人奇怪的是 , 她的臀部尾骨上长着一个酷似尾巴的肉囊 。也就是这个肉囊 , 让人们将她与乾隆的香妃联系在一起 。

编辑本段专家会诊保护女尸
为了保护好这具安徽、甚至全国都难得一见的“完好女尸” , 萧县博物馆从徐州医学院请来8名医学专家进行

会诊 , 并与保护处理马王堆汉墓女尸的专家徐含英先生取得联系 , 参照他的意见研究制定了一套保护处理方案——用10毫米厚的玻璃棺将其密封 , 密封的同时里面放置一些防腐药剂 , 如福尔马林等 。令人惊喜的是 , 尸体保护取得了成功 。但接下来的事情也让专家们犯了难 。随葬织物出土后 , 因见光、见风 , 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 且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保护好这些织物也迫在眉睫 。当年的5月22号 , 萧县博物馆又从南京博物馆紧急请来4名专家 , 协助对女尸的衣物进行科学保护处理 。让各位专家兴奋不已的是 , 衣物保护也取得成功 。
一切处理妥当后 , 最让专家好奇的一些疑团开始被提上日程 , 女子是谁?为何被杀?尸体为何历经两百多年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