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的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最苦与最乐的论证方法

文章主要介绍最苦与最乐的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以及最苦与最乐的论证方法的详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最苦与最乐的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最苦与最乐的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最苦与最乐的论证方法

文章插图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最苦与最乐》表现出了深远的价值取向 。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 。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未免低俗;说“别人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看似高尚,却将陷入循环论证;
而“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
文学赏析:
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
因为把贫困老死之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 。
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 。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
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 。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 。
作者是怎么将道理说的清晰透彻,令读者易于接受最苦与最乐?作者是怎样将道理说得清晰透彻令读者易于接受《最苦与最乐》课文前半部分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 。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 。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
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充当理论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样先举例子,再引用名言,接着自述大道理,论述层层深入,观点也更加鲜明深刻 。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一、复习导入
二、精段阅读
(一)讨论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
(二)讨论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 。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
(三)讨论第3自然段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
有关句子有:
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四)讨论第4、5自然段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最苦
(五)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
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
第三步:积累
1、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
2、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
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 。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3、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1)名人名言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 。“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
(2)漫谈人生: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
1)是什么,做什么 。做什么,像什么 。
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
四、结束语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
五、课后作业
就下面几个问题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六、板书设计
良心受责备 ① 有苦才有乐
最苦:未尽责任 范畴与程度 ② 苦中有真乐
分说
最乐:尽了责任 苦乐的关系 ③ 责小得小乐
举圣贤例子 ④ 责大得大乐
总说 承担责任 获得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2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 。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悯,怜悯,同情 。
4、关于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
四、感受作者观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点拨: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3、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
点拨: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
总结:全文是按分——总结构写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
五、研讨课后问题
1、第三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不仅增加了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在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点拨: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引用这些话要说明尽责任方能苦中真乐 。
3、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解除”责任与“卸却”责任有什么不同?
点拨: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完成了任务,一身轻松 。卸却责任是指逃避责任,
其实责任还在自己的身上 。
六、细细品味,体会语言风格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来的责任 。
赏析:文章开头以三个设问句构成排比,引出作者的观点“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使人思考 。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赏析: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
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
赏析: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七、联系实际,获得生活启发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
例: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2、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点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有大有小,我们不能躲避、卸却责任,只能尽责任,完成自己的责任,在完成责任中获得快乐 。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国家都会越来越好 。
3、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任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点拨: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还有其他的责任,如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如,我在值日中体会到快乐,当我努力完成值日时,看到教室非常卫生,感到很高兴 。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 。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希望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最大痛苦——未尽责任
(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最大快乐——尽责任
(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应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最苦与最乐的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最苦与最乐的论证方法】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