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和通史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1、中国的史书基本分类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和纪传体,编年体以年份为准,依时间先后顺序写史 。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主、时间为辅写史 。一类是通史和断代史,时间跨度大连接几个朝代的叫通史,时间仅限一个朝代的是断代史 。所以通史怎么和史记并举呢?你的问题设置首先就错了 。上述两类分类可以排列组合成4种史书:编年体通史、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 。
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的《春秋》(因为只写了东周BC770-BC476这一段时期,所以连断代史都算不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东周写到五代十国,共1300多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东汉荀悦的《汉纪》(写西汉的历史)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 。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和通史

文章插图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
后世影响: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 。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 。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
扩展资料:
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和通史】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
5、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 。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春秋
-编年体
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
扩展资料:

编年体史书的特点
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季),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很为方便 。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从中人们难以稽其首尾 。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为此,从《左传》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带叙后事的方法,以弥补这一缺陷 。
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
扩展资料:编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