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二毛灭佛事件

揭秘三武一宗灭佛后竟遭遇了惨烈报应?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三武一宗二毛灭佛事件

文章插图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王朝统治者对于佛教发展进行限制的历史事件,其中三武一宗指的是当时的皇帝,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唐武宗,和北周武帝,而一宗指的是后周世宗柴荣,他们3个在位期间都或多或少对佛教的发展进行限制,所以都把它们统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
【三武一宗二毛灭佛事件】
唐武宗雕像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进行了巨大的摧残,当时各个国家的君主为了统一江山也为了巩固自己的基础,不允许当时在社会思想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佛教过多发展,所以采用了比较强硬的手段限制佛教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中的几个皇帝,都或多或少地由于佛教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而采取比较强硬的措施,例如,强制性焚毁佛教徒的经卷,并且把寺院中的人全都驱赶出去占领寺院的土地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时间并不固定,因为整个灭佛事件经历的历程很长,主要的说法是从太平真君5年,也就是公元444年,到后周世宗柴荣去世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的佛教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由于三武一宗都对佛教推行苛刻的政策,所以人民群众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 。其实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背景也是比较相似的,由于佛教寺院僧尼构成了国家财政上的负担,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3个皇帝都曾经下诏禁止劳动生产力尤其是青壮年男子出家入佛教,对于其他人也订立了苛刻的出家条件 。
三武一宗灭佛报应
三武一宗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件著名的限制佛教发展的事件,由于三武一宗这4位皇帝都对佛教采取了限制性策略,而且限制佛教发展的手段都比较残酷,伤害了很多无辜的人 。所以人民群众纷纷对这种残暴手段表示不满,而三武一宗灭佛报应也正是从此流传开来,因为在佛家中有因果报应的说法,四位皇帝如此摧毁佛教佛教徒认为他们自然会受到报应 。

唐武宗画像
三武一宗灭佛报应在一些虔诚佛教徒心中是真正存在的,因为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这四位摧毁佛教的帝王结局都很惨,其中后周世宗柴荣戎马一生,在马背上得了天下又在马背上丢了天下,他最后的结局非常凄凉,不仅他的大臣离他远去,而且他自己也被敌军俘虏了,后来有历史学家评论后周世宗,说他这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刚登上皇帝宝座没几天就被政敌给赶了下来,结局异常凄凉 。而三武一宗灭佛报应在他的身上似乎也得到了验证 。其实三武一宗灭佛报应还体现在另外一位皇帝身上,这就是北魏太武帝,当初北魏太武帝亲自率领铁骑踏平四国何等威风,但他由于摧毁了佛教招致了因果报应,当时笃信佛法的太子再三上表劝谏不成,就拖延了诏书的颁布让这位皇帝的灭佛手段得到限制,而没过几天这位皇帝的江山就坐不稳了,仅仅在灭佛事件发生两年之后如日中天的北魏太武帝就被宦官杀死,年仅44岁 。三武一宗灭佛报应至此达到了顶峰,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认为这些皇帝之所以受到如此惨烈的报应是因为他们毁坏了佛教,但是其他两位皇帝的结局,似乎也能验证这一说法,其他两位皇帝虽然没有受到像上述两位皇帝如此惨烈的报应,但他们的结局也同样很不完美,一个被政敌夺去了江山,一个不幸染病死了 。
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是发生在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事件,三武一宗总共4位皇帝对佛教采取了限制性的发展策略,而他们灭佛有自己的原因,后代历史学家对于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这个问题整理了两种说法,一是政治原因,二就是经济原因 。

后周世宗剧照
很多历史学家相信政治原因才是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因为当时这4位皇帝刚刚夺得江山不久,他们的皇帝宝座坐的还不牢靠,当时佛教在民间占据了统治思想,控制了绝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对佛教进行打击从而控制群众的思想,使得他们不敢反抗朝廷,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他们的独裁专制,所以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很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 。
其实经济原因也同样是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之一,因为当时佛教徒偷偷把国家发行的铜币私自毁坏,毁坏后的铜币被用来建造佛教塑像和佛教建筑,而且佛教寺院占据了当时大量土地,非常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很多青壮年男子是笃信佛教纷纷选择出家,他们选择出家之后粮食的生产就会大大减少,毕竟他们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所以三武一宗灭佛也有可能是为了提高粮食生产力 。
总而言之,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都属三武一宗灭宗灭佛的根本目的,这4位皇帝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提高生产力,对当时占统治思想的佛教进行大规模的限制,他们对于佛教采取的残忍手段引起了后人的愤慨,而且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也并没有得到实现,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他们灭佛的举动都没有带来太多好处 。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位国家统治者对于佛教发展采取限制措施的事件,其中三武指的是3位谥号中带武字的皇帝,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指的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很多相同原因,最主要的是当时佛教的发展影响了其统治 。

唐武宗剧照
虽然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可能存在不同,但是这4次灭佛的主要原因却是相同的,4个皇帝都对佛教不抱什么好感,他们刚刚即位,统治基础还不稳定,当时佛教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在思想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所以各个皇帝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动机必须要对佛教采取限制性策略,政治原因是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中的根本 。其实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原因还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在这4个朝代佛教发展都比较腐败,一些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非常突出,对于当时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且佛堂僧人在道德方面也有缺失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好的印象,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也包括控制老百姓的思想,让他们远离这些在当时不占主流思想的教派 。说到底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还是出于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不过其具体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佛教院占地太多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有的则是因为出家的青壮年男子过度出家不足以支撑粮食生产 。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如果造恶业,人身完全超过余道众生,再没有比人身更容易成为恶趣坠石的了 。有些人一辈子所造的恶业,令自己万劫不复,多生累劫都在地狱受苦,比如一个领导发动战乱,或者毁坏佛法,其下场确实不堪设想 。汉地历史上就有几次灭佛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三武一宗」 。
北魏太武帝:他脾气暴躁、为人凶残,曾三次下诏打击佛教,令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佛像经典无复遗存 。同时,佛教沙门无论少长,全部坑杀,绝不留情 。若有逃窜者,一经捕获,必将斩首示众或坑杀 。因而,当时国境之内,看不见一个出家人 。
北周武帝: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勒令僧人还俗 。后来他灭了北齐,又对北齐实行排佛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4万所寺庙,赐王公大臣充为地宅,300多万僧尼被迫还俗 。佛教一时之间销声匿迹 。
唐武宗:下令焚烧皇宫内所有佛经,将宫中所供佛像皆深埋地下 。令寺院停止讲经说法 。在全国共废大、中寺院4600余所,废小寺庙近4万所,还俗僧尼约26万人 。
后周世宗:虽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但废减寺院3万多所,数万僧尼勒令还俗,销毁佛像用来铸钱,以充实国库 。
这几个朝代的皇帝,跟藏地的朗达玛灭佛差不多 。他们一个人在一辈子中造的弥天大罪,非常非常可怕 。像唐武宗,是唐代21位皇帝中唯一反对佛教的,他在位只有短短6年,却因看不惯佛教而下令灭佛,如果当时科学发达,他可能会对全世界的佛教进行破坏吧 。
根据历史分析,三武灭佛与道教有关,一宗灭佛跟儒教有关 。不过也有人说,灭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这四次灭佛事件都如出一辙 。由于之前几个朝代大兴佛教,如此加大了财政支出,使国库空竭 。遇到外患,僧尼不能出征打仗,平时也不用缴纳赋税,给社会带来很多压力 。出家人本当艰苦修行,现在都坐拥大量地产,成为了大地主,寺院经济恶性膨胀 。再加上皇帝认为佛教是印度的外来文化,与汉地土生土长的宗教有冲突,鉴于种种原因,之后采取措施灭佛 。
为此,宋代宗赜禅师也作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 。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 。」意思是,天上降下来的三武毁灭我们佛教,寺院和塔庙都被毁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无家可归,但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昔日佛教备受推崇时,许多出家人不能安贫乐道,守持清净道风,以至于为今日种下了祸殃 。禅师的这番话语,我们后学者不得不反思 。
现在有些出家人或修行人,知足少欲、生活简朴,行持真正的佛法,这很值得称道 。但也有一部分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对社会和佛教没有任何贡献,反而引发世人对佛教的误解 。
作为一个佛教徒,倘若自己行持善法,对国家、社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即使没能力做一些事,以清净心发愿的话,无形中也会给众生带来幸福安乐,这是毫无疑问的 。反之,假如没有这样做,而是对钱财非常贪婪,从不守持清净戒律,行为也不如法,这种人氾滥成灾的话,确实给社会带来压力 。所以,大家在了解人身难得的同时,对历史也有必要回顾,当前状况要跟以前佛教毁灭的因素进行对比 。
“三武一宗”灭佛有谁?及其原因,影响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次“灭佛”事件分别发生在: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灭佛;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灭佛;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灭佛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是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位帝王的缢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即是“三武”;而后周世宗带有“宗”字,即是“一宗” 。此后,这四次灭佛事件被后人称为“三武一宗”灭佛,或称“三武一宗”法难,或称“三武一宗”之厄 。

 两晋南北朝时,佛道并盛,统治者往往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两教或有取舍,或一同提倡,这就使两派开始争夺宗教势力的主动权 。这个时期,佛教被官方认可甚至大力提倡 。南朝至东晋时期一直到宋齐梁陈各朝代,帝王大多非常崇信佛教 。梁武帝对佛教推崇有加,甚至入寺静修 。因此,佛教在南朝蓬勃发展 。北朝从后赵的石勒、石虎时代开始支持佛教,中间虽然经过北魏太武帝灭佛 。但此后佛教再度兴起,更有甚者如北魏孝明帝崇佛仰道,大大推进了北朝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南北朝由于自身的日趋成熟和统治者的扶持,大大地扩展了势力 。因此,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而且还渐渐摆脱了对玄学和道教的依附地位,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独立力量 。而此时道教刚刚从民间走向上层社会,刚刚向正统化转复,较之佛教,力量相对薄弱 。但道教毕竟是中国本土的、传统的宗教 。因此,两教为争夺宗教传播阵地和思想文化领导权,逐渐产生了谁是主导的争执 。
由此可见,佛道之争其实并非两教教义和宗教哲学的冲突 。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在融合中的冲突,是两教间利益的冲突 。这个时期,佛道冲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三武一宗”灭佛 。佛教、道教的争端往往是封建国家采取灭佛措施的一个导火索 。因此,“三武一宗”不仅隐藏着佛教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之间的矛盾,也隐藏着佛教势力与政府的经济冲突 。其中,隐蔽着更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原因 。

 纵观诸帝灭佛因缘,分析“三武一宗”四次法难,原因复杂,各不相同 。据史书记载,主要灭佛原因归纳于下 。
(一)在[魏书·释老志]中列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灭佛原因:
1>.帝虽敬重佛教,但自幼已讽诵老庄 。
2>.专念成功 。
3>.相信道士寇谦之得仙之术 。
4>.信谋臣催浩谄言,以佛教为虚诞 。
5>.发现沙门在寺中专横于酒 。
6>.发现寺中藏有弓、矢、矛、盾兵器和宝物 。
7>.发现寺内藏匿贵族妇女 。
8>.沙门众多,影响缩小了国家的税源兵源役源 。
(二)据广弘明集]中所载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原因:
1>.寺塔佛像无益治国安民,应当废除 。
2>.彻底改革佛教,寓佛教于国法世俗之中 。
3>.改变佛教贪婪腐化之风 。
4>.财政开支,佞佛已占三分之一 。
5>.佛教来自外域,不应供奉 。
6>.民众为逃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 。
7>.认为僧尼是崇拜偶像,愚惑人民,自由地滥用公费 。
(三)据[旧唐书]中分析唐武宗李炎灭佛原因:
1>.阶级原因:“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 。坏法言人,无愈此道” 。
2>.个人原因:唐武宗迷恋“长生”偏术;颇好道术修摄之事 。
3>.经济原因: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 。
4>.受道士赵归真煽言:佛教“非中国之教”,属于“异俗” 。
5>.道士编造谶言: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登位理国 。
(四)据[旧五代史]中所载后周世宗李炎灭佛原因:
1>.周世宗的统治政策:崇儒教为主 。
2>.铜钱出现短缺
3>.寺院成了逃避赋税的避身所 。
4>.寺僧的泛滥直接影响国家的赋税兵役 。
南怀谨在《原本大学微言》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过去的历史,尤其在佛教的宗教史上,认为破坏佛教最厉害的,便是‘三武一宗’之难 。但并没有说雍正这样做,也是佛教史上的灾难 。事实上‘三武一宗’的事件是由历史文化思想的冲突,和佛、道两教的宗教斗争,以及那些昏君的不知正面治理所造成的结果,但也并非是政治上的绝对盲动 。至于雍正的整顿佛教禅林,他是以内行对内行,他的本心原在维持佛法的正知正见 。当然不能把他作为迫害宗教的事件来论断:雍正这样做,也是佛教史上的灾难 。不管是‘昏君’所致,还是外行对内行,还是思想文化冲突 。但从四次灭佛事件有一点应明确,宗教不能成为超世俗而独立 。
(五)历史的启示
据以上史书记载“三武一宗” 这四次灭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动机不一,情况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辙 。无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方面等问题 。宋代宗颐禅师为此做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 。佛陀曾经说过,我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而僧人不守戒律,破坏僧团,不守清规,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
东晋名僧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太虚大师提倡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生佛教理念……也都是针对其当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四次废佛以后,在中国还保留着兴旺的佛教宗派——禅宗 。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一套《百丈清规》 。又《百丈清规》云:“道场以无事为兴旺”;除僧人立守戒律外,还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这和当时社会背景相契应,故禅宗在灭佛中影响不大 。这是契合当时社会因缘之故 。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而面对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如何与社会相适应,共建和谐呢?如何做到道场兴旺,海众安和呢?如何发挥佛教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呢?古德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是决定万物之本,只有固本求原,万物才能滋长,海众方能受福 。所谓固本即是僧伽队伍的素质建设,是否符合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有没有起到引领社会、人心、和谐、净化的作用!寺院本是选佛场,是否有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作用,还是作为一种“文物”或“神庙”来供奉?尤其从四次灭佛中看出经济是灭佛的共因,当今社会经济繁荣,寺院香火、弘法亦“水涨船高” 。但规范、如法、利用、管理好……,为社会和谐、佛教发展,不得不“三省”吾身 。终归究底,保持佛教僧团的清净庄严是关键,发挥佛教社会价值是维护佛教兴盛的根本 。
唐武宗灭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历史上三武一宗的灭佛都是有原因的,我举几个例子 。
好吃懒做,逃税漏税
在北魏北周时期,全国共有寺庙一万三千多座,从事僧尼的人员约有三百余万,而此时的全国上下只有三千万人口,都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可于此一比却无异于天地之别,也许会有人问,佛门劝人向善,在战乱年代佛法昌盛难道不好吗?非也非也,诸位要知道,此时的佛教可不同于后世,此时虽然也有以少林为首的禅宗佛教,但却不是主流,教义在某些地方也大相径庭 。
由于数百年来统治者对佛教的沉迷,佛门从业者不需要服兵役和交税,不但如此,此时的全国大部分僧尼把种地劳作看作是“不净”之事,并且还雇用数倍于和尚的“净人”替他们做事(说什么众生平等,在这里却分净和不净),仅江淮一地便统计出了六十余万替和尚做农活的人,超过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人生产不出任何价值,消耗食物却是他人的数倍,想想这何其可怕 。(以少林寺为首的禅宗佛教有其自耕自食的教规,值得表扬,鼓掌,啪啪啪,因此在后来的灭佛运动中损失极小)
《北史.魏书.释老志》:“上既崇之,下弥企尚 。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 。”


占用国家重要物资,运营高利贷等非法生意
兴光元年,北魏皇帝铸造了五个释迦牟尼的佛像,每个都用了赤金二万五千斤,这里的赤金应该是指铜,南朝江淹的《铜剑赞》中记载:“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金是金 。”
又大兴土木,在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有三百多尺,天宫寺又造了个释迦牟尼的佛像,这个更夸张,高四十三尺,用了十万斤铜和六百斤黄金,劳民伤财到这个地步,就为了造个没什么用的佛像,怪不得南北朝政权都这么短 。
后来武媚娘这个败家娘们儿更是在搜罗全国的铜,大建佛像,唐朝全年的铜产量最高时有一千万斤,但是唐宪宗时代一年却只能收到二十六万斤的铜,差距何其悬殊,铜到哪里去了?寺庙就是最大的储存地 。此外建造佛像还需要消耗大量的铁,仅在江西修建普贤骑白象的佛像就用了20万斤铁,在冷兵器时代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北史.魏书.释老志》:兴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缎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 。
于时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 。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 。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 。
曾为一己私利,置百姓于不顾,和太平公主打官司,导致原本可以灌溉四万倾良田的郑白渠智能灌溉到一万倾 。又为了庙产纠纷和李世民打招呼,还涉足高利贷、酿酒等多个领域,倒是和现在的某集团有限公司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
所以说,这样的佛教,统治者可能不灭吗?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