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

历史研究有哪三个途径今天我想讲的一个问题是,学历史的人要为不学历史的人做什么?我们是不是有那么一个清楚的分界,就是一种大众的史学和一种专门化史学,象牙塔里面的史学,中国象牙塔里的史学现在实际上很糟糕 。我就觉得这个问题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太多的区分了所谓大众史学和象牙塔的史学 。所以我不相信现在那些自己觉得很成功的历史学家,认为只要放下身段,就能够讲好故事 。这不是一个放下身段的问题 。所以我想讲这两者之间相通之处 。过去我们笼统地讲还原历史,现在我们知道历史学家想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我们应该追求三个还原,这三个还原是可能的,现在有很多历史学家,实际上我觉得他们并不关注这一点,所以他们和大众希望知道的历史,差距越来越远,以至于这两种好像变成完全不一样东西 。
这三个还原,第一个还原是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对那个时代的感受 。这个我认为很重要 。因为所谓还原就是有一个标准的版本,可是就在那个时代也没有一个很标准的版本,但是我们能还原这个保留在记载里面的 。它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感受,但这是我们能还原的,因为有记录,或者我们能通过某种方法把记录里没有的感受,用特别的方法把它表述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汉武帝的三张面孔》这本书有一些想法其实是很好的 。我很佩服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他写《叫魂》的时候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历史学家没有提出过 。那就是他想了解一个全盛时代的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的普通人,对全盛时代的感受是什么 。这个全盛时代现在变成了我们民族的一个骄傲 。因为有那么几个全盛时代,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觉得很骄傲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全盛时代的人民,普通的人民,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感受是什么?是幸福吗?是比一般的时代更幸福一点吗?或者甚至于相反?我们没有人思考这一个问题 。所以我觉得要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对那个时代的感知,这样的历史学才有一个准头 。这不是说当你要去给所谓大众讲故事的时候,你要这样,而是我们在从事自己专业研究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意识 。如果没有,是不是能够叫做没有良心或者是没有良知 。这是一个还原 。
第二个还原,我觉得就是历史学自己的工作,它必须要还原到一个大的历史途径 。这需要我们做很多很多细部的研究,非常专门化的研究 。现在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我认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中观的,其实并不微观 。中国历史学家现在有多少人懂考据?考据是什么?清代那个乾嘉汉学的那套学问是什么东西都不懂,你在做什么考据?当你希望概括出一个跟别人不一样、更贴合实际的总体的图景的时候,你会需要很多非常微观的技术手段和细节研究 。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你没有那样一个总体的表述,或者对总体表述没有追求,所以你会觉得那样一种讲法就够了,其实它并不微观 。所以微观跟宏观我认为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最可怕的是中观 。我们现在泛滥的著作就是中观的著作 。你说研究汉史,就一部《汉书》,或者再加上一部《史记》,这个解读法,当然就是中观,只能就字面的东西去读读他 。所以我认为第一要还原当事人的感觉,第二要还原一幅总体的图画 。
第三个要还原的就在史实这个层面 。我觉得现在我们被某些所谓最高原则蒙蔽了,比如说大国崛起的就是一种最高的原则 。某一些被我们封为是绝对重要的,可以颠覆一切其他原则的那种最高原则,蒙蔽了我们的良知 。所以历史学研究要还原的就是良知,就是常识 。我经常讲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是不能违背良知和常识的,它只能超越良知 。可能超越常识,但是它绝对不能违背常识 。比如说为了国家利益,你能不能残酷地限制某些人的利益,甚至把他们肉体消灭掉?一个历史上所谓崛起的时代,是不是就不能批评了?这里有一个良知的问题 。
比如我们讲匈奴,第一次把匈奴逐出河套以南,然后有朔方、九原这些郡;第二次逐出整个河西地区,然后有河西四郡,一开始两郡,后来便成了酒泉、敦煌、张掖和武威四郡;第三次整个逐出漠南 。这个是一个完全正义的事业吗?匈奴后来经过长城他们是要哭的 。漠南是匈奴游牧人发展最有利的地区,为什么?因为游牧经济需要跟其他经济的交流,如果跑到了漠北,跟其他文化的交流就非常困难 。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吗?汉代这样残酷无情地对待匈奴,要把匈奴人在整个漠北消灭掉 。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吗?是不是因为这是保卫汉朝的利益,所以任何做法,甚至致人于死地都是可以的?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苛求汉武帝做什么,而是当我们今天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因为历史的教训,而使自己变得人道一点 。所以我觉得恐怕不只是一个怎么教育大众的问题 。如果做好了这三步,你还原到当事人的感觉,还原到总体的历史途径,还原到常识和良知 。那么历史学没有什么大众历史和象牙塔历史的分别 。朱先生写的《重读近代史》是什么书呢,仅仅是一个对大众的宣讲吗?我认为不是的 。里面有很多很新的东西,所以这个界限在我看来不那么重要,中国的历史学界反思自己那么多年以来的糊涂,那才是最重要的 。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文根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研讨会”上的记录稿整理)
研究历史的方法前期准备阶段 。包括研究所需的语言或相关学科理论的学习;对学术史的回顾、梳理与吸收 。这些工作并不一定直接反映在某项具体研究中,却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

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

文章插图
史料收集与整理阶段 。需要从文献的汪洋大海中,尽其所能地搜集相关史料(清以后的史料不可能涸泽而渔,但至少要保证关键史料的获取);搜集史料后,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专题,整理成史料长编;对史料进行细致的考订与分析 。
【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写作阶段 。将研究结果与论证过程,遵循学术界通行的写作规范,简洁清晰地写出来 。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 。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
政治学家一般都承认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承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 。历史研究法曾经是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在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历史学家撰写的 。在西方,采用历史研究法有影响的学者,有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沙维格尼、英国的S.H.梅因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 。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 。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
中文名
历史研究法
外文名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性质
一种研究的方法
亦称
纵向研究法
快速
导航
介绍研究记录问题总结
发展
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后,历史研究法受到了批评 。有些学者认为这一方法容易受历史研究者的宗教信仰、政治党派、种族偏见或哲学理论的影响,容易把个人因素或偶发事件视为转变历史方向的主要因素,从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 。同时现代政治学者将研究重点从政治制度转向政治行为,越来越多地采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原则、方法及资料,使现代政治研究大大减少了对历史研究法的依赖 。
介绍
几乎每个人都对过去发生的事有种天然的好奇心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所谓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 。但历史研究法并不是对任何事,不管它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都加以研究 。因此,历史研究法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按照《辞海》的解释,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 。从这一定义看,历史的范围十分广泛 。因而,历史研究法应用的范围也很广泛 。它不仅应用于社会学科领域,也应用于自然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研究、地理学研究(研究地球的历史)等 。只要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展的轨迹,探究发展轨迹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就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历史研究法 。;简而言之,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它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历史研究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利用定量资料 。它与其他定性研究一样,关注一个真实情况中的自然行为,它着重于解释在具体背景中的行为有何意义 。但历史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的一点是,历史研究本身并不创造数据或事实,而是力图发现正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数据或事实 。;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首先表现在,通过历史研究获得大量史实,能为现实决策提供信息,且有助于理解现实问题 。这就是“以史为鉴”的含义 。历史研究对于预测未来趋势也十分有用 。它可以预示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 。“谁不了解历史上的错误,谁就注定要重蹈覆辙” 。历史研究可以提供我们避免重复犯错的信息 。列宁还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所以,历史研究很有意义 。有人把历史研究的贡献概括成四个字“期望”和“预防”,这是极有道理的 。;历史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探索资料而非生产资料 。因为过去的变化已经发生,人们无法改变、操纵历史 。因而,历史研究法的资料来源也有自己的特点 。
研究记录
历史研究的记录通常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 。其二则为遗迹、遗址或遗骸 。譬如陶器、钱币、瓦罐、战斧、界址以及工具、器皿的碎片等等 。前者是人们(历史上的人们)有意识地选择用以传递给后代为目的的记录,是借助于石块、纸片、玻璃等实现的 。而后者则是无意识的,它们可能存在洞穴、坟冢之中 。;历史记录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 。从真实性和有效性来看,官方记录的价值要高于非官方记录 。但也未必尽然,因为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也会歪曲事实 。科学研究不能仅以遗址为依据.因为它提供的关于历史活动的资料通常是不系统的、残缺不全的,虽然有些也极有价值 。通常讲的历史是指有文字记载的 。在有文字可记载之前的则为史前史,对史前史的研究,其资料来源又不一样 。;历史研究的资料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件(或活动)的首次记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 。第二手资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关于该事件的叙述 。如法院审理某一案件,当时的法庭记录就是第一手资料.而新闻界对此案件及其审理的评论就是第二手资料 。从信息学的观点看,第一手资料转变为第二手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生信息过滤,因而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 。因此,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最好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二资料应作为背景知识、观点或熟悉该领域的方法来看待 。而第一手资料的获得,无论是对哪种研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判别资料是第一手的,还是第二手的?这就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 。这一过程称为历史批判,有人也称之为“历史批评” 。而历史批判又可分为外在批判和内在批判两种 。;所谓外在批判,就是要回答:这些材料真实、可靠吗?它们是如何得来的?由谁记录的?材料的时间、地点与实际相符吗?;内在批判则要解决材料的意义和可信度问题,强调批判材料内容本身的价值 。当然.内外批判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但内在批判强调内容本身,而外在批判强调资料作为来源的情况 。;这二者实际是不可分离看待的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