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亡妻催人泪下

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的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 自难忘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 正梳妆 。相顾无言 ,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 , 短松岗 。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 是首悼亡词 , 王弗 , 四川眉山县人 , 乡贡进士王方之女 , 聪明沉静 , 知书达礼 。十六岁嫁与十九岁的苏轼 , 夫妻恩爱 , 红袖添香 , 琴瑟和鸣 。可惜天妒红颜 , 于治平二年卒于京师 , 归葬苏家四川祖坟 。熙宁八年 , 苏轼因政见之争 , 外放密州 , 一日夜梦亡妻 , 作此词 。
“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 , 自难忘 。”词一开始直奔主题 , 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用词简洁、如话家常 。十年 , 对于相爱的夫妻 , 心手相牵的情人 , 只不过是白云过隙 , 一瞬而已;对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者来说 , 就是一个漫长的苦旅了 , 何况他们阴阳相隔 , 相见无期 。生 , 指作者;死 , 指亡妻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 , 除点明题旨的作用之外 , 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 , 生死两重天 , 两个世界 。茫 , 茫然 , 迷茫 , 渺茫 。茫茫 , 一无所知 , 看不清边际 , 也找不到头绪 。“两”字 , 点明不光是自己思念 , 妻子也在思念 , 用在此处 , 则更让人读来心痛 , 悲从中来 , 让读者在不觉中 , 就走进了词人的精神世界 , 去体验作者丰富的感情空间 。“不思量 , 自难忘”两句 , 看来平常 , 却发自胸臆 , 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不是“不思量” , 有句话说“日有所思 , 夜有所梦” 。梦境是现实的反应 。正是因为难以忘怀 , 无计消除 , 不刻意去想 , 思念的意识却并没有断 。“不”字更见想念之深 。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王弗卒后葬于苏氏四川祖坟 , 其时苏轼任职密州 , 远隔几千里 , 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 , 是一个漫漫的长途 , 作者又是官身不由己 , 不能时时去坟前祭拜 , 诉诉心中的酸甜苦辣 , 内心的悲呛更进一层 。联系上句 , 作者用了十年、生死、千里这三个词 , 从时间、空间、阴阳相隔 , 描述了三个难以逾越的隔离 , 彻底的打碎了相见的现实 , 为下片的梦中相会埋下了伏笔 , 做了铺垫 。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 。”上面咱们已经分析了作者的三个难以逾越的隔离 , 即使这样 , 作者还是做了个假设 , 如果相逢了会怎么样呢?逝者已矣 , 当年如花的容颜仍旧在作者美好的记忆里 。而生者经过了十年风霜雨雪的摧残 , 经历了十年宦海沉浮打击 , 无情的岁月 , 更改了词人的容颜 , 已不复当年的英俊美少年 , 而成了一个风尘满面 , 两鬓斑白的小老人了 。这里似乎是写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 , 其实不然 , 这儿更多的包含着诗人回首往事 , 无奈、辛酸的慨叹 。坡翁虽然心胸开阔 , 但面对党羽之争 , 而远离朝堂 , 空有拳脚却无处施展 , 其实是很郁闷的 , 这在他其他的词里也经常体现出来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 正梳妆 。”时间、空间可以阻挡 , 生死可以分隔 , 自由的思想是挡不住的 , 梦为思想插上了翅膀 。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 , 看 , 夫人仍旧在窗前对镜理妆 , 同从前每个快乐的日子一样 。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普通却又快乐的日子穿起来的!作者选取这样一个场景表现了昔日夫妻恩爱幸福的生活(读者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 在心中描绘一下他们夫妻的幸福生活) , 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 。” 这两句响应“千里 孤坟”两句 , 虽是在梦中 , 如今得以“还乡” , 本该可以尽情地“话凄凉”了 , 然而 , 心中的酸甜苦辣、思念、委屈 , 千言万语一时涌上心头 , 却不知从哪里说起 , 只有任泪水涌流 。这句词可以和“竟无语凝噎”相媲美 , 词写到这儿 , 真可谓含悲带泪 , 字字真情 ,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评者也无言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 短松冈 。”一首好的词 , 讲究上下贯通 , 前后呼应 。这句是结句 , 呼应了千里孤坟句 , 把全词记梦和思妇的主旨贯穿起来 , 结的极妙 。唐代开元年间 , 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 , 一日忽从冢中出 , 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 , 明月照松岗” 。(《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 , 本是自己思念亡妻 , 这儿偏写亡妻在冷月清辉映照下的凄凉处境 , 清冷的明月 , 小小的山冈 , 幽幽的松林 , 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 。此典用得贴切 , 不着痕迹 , 把诗的意境提升了 。作者在这儿有一次运用了上片的写作手法 , “料得年年” , 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 , 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 , 由己及人 , 更衬托出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之深 , 之痛 。
总观全词 , 诗人用最简洁、最普通的语言 , 直抒胸臆 , 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 , 所以写实情真 , 记梦意深;虚实相间 , 不着痕迹 。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 , 恰如其分 。《江城子》词调 , 凡是有韵脚的地方 , 皆为平声 , 三、五、七言间用、迭用 , 由于句式参差 , 虽明白如话 , 却颇有韵律 , 更显词意醇厚 , 使人倍感沉痛 , 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 , 既是悼亡 , 也是伤时 , 把哀思与自叹相融 , 情真意切 , 读之催人泪下 。鲁迅说过 , 长歌当哭 , 是须在痛定之后 ,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也曾用“有声当彻天 , 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 。读此词 , 悲无可名状 , 如闻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朱自清写给亡妻武钟谦的信 , 为何看了让人心酸?   说起朱自清 , 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那篇名为《背影》的散文 , 篇幅不长但是情真意切 , 也再次印证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 。但是在朱自清的人生道路上 , 对他帮助和支持最多的除了他的老父亲还有他的亡妻武钟谦 。武钟谦在18岁那年就按照双方家长的安排嫁给了朱自清 , 可惜由于婚后朱自清一直钻研学术 , 无暇照拂家中妻儿 , 所以在长年操持家务的压力之下 , 武钟谦的身子就被拖垮了 , 在她31岁的时候病重 , 从此撒手人寰了 。

写给亡妻催人泪下

文章插图
   发妻去世三年后 , 朱自清就为其写下了一封悼亡信 。这封信透过朱自清的口吻 ,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的坚强与担当 , 她无私为丈夫和家庭以及孩子付出的精神令人甚是感动 , 也觉得有几分心酸 。
【写给亡妻催人泪下】   她虽然不能在事业上直接帮助朱自清 , 但是把家里打理得很好 。武钟谦也算是名门望族出身 , 从小过的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日子 。可是在嫁给朱自清之后 , 她就得开始学习做各种脏活累活 , 包括日常的洗衣做饭 , 再到后来有了孩子还要加上照顾小宝宝 。一个平日娇生惯养的大户人家的小姐 , 怎么可能那么容易适应这样的生活 。但是武钟谦深爱朱自清 , 加上她性格温婉贤淑 , 所以她也不怕吃苦劳累 , 一心只希望丈夫孩子过得好 。
 和朱自清成婚的十几年间 , 她为他们的孩子操碎了心 。生头胎的时候 , 武钟谦月子都没有坐稳就下床干活 , 从此落下了病根 。但是即便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 她还是尽一切努力把每个孩子照顾得很周到 。生下第六个孩子的时候 , 她自己没办法给孩子喂奶 , 就请人来照顾 。可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她总是不放心 , 一听到房间里有哭声就立马跑过去 。可以说 , 她这短暂的一生有大半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这群孩子身上 , 以致于她都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 。
  虽然他们的婚姻和两家父母包办的 , 但是婚后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最重要的是武钟谦对家庭和丈夫付出了太多太多 , 而且她从未有过怨言 。所以这封悼亡信让人看了更为心酸 。
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诗有什么异同点?纳兰性德最痴情的六句词 , 抒写对妻子的思念 , 哀婉动人 , 催人泪下!
1、唱罢秋坟愁未歇 , 春丛认取双栖蝶 。
这句出自《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 是纳兰对亡妻的倾诉 , 表达了自己的一片痴心:在妻子坟前他悲歌当哭 , 纵使唱罢了挽歌 , 内心的愁绪也无法排解 , 甚至还想要和妻子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 , 在花丛中自由飞舞 , 永不分离 。
2、忆来何事最销魂 , 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
这句出自《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 是卢氏去世多年后 , 纳兰思念爱妻之作 , 回忆起夫妻当年那些快乐的时光 ,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 , 就是妻子那堪称第一的绘有折枝图样的彩色的罗裙 , 真是含婉动人 , 情真意切 。
3、背灯和月就花阴 ,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这一句出自《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 是写在纳兰和妻子相识十周年 , 意思是十年前初相见时的情状还历历在目 , 但如今你已经离开多年了 , 时光流逝 , 岁月无情 , 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 , 难以忘怀 。
4、待结个、他生知己 。还怕两人俱薄命 , 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
这一句出自《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 是纳兰在卢氏去世三周年祭日所写的一首词 , 他在妻子的坟前本想祈祷上天能让两人来世再续前缘 , 可又怕真有来世 , 两人仍然无法长相厮守 , 读到这里 , 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 。
5、凭仗丹青重省识 , 盈盈 , 一片伤心画不成 。
这一句出自《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 卢氏去世后纳兰一直念念不忘 , 但夫妻已经是阴阳相隔无法相见 , 于是纳兰便想着用笔墨把妻子的容貌画出来 , 然而因伤心过度泪如雨下 , 泪水将墨汁打乱 , 始终无法将妻子的容貌画成 。
6、为伊判作梦中人 , 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
这一句出自《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 意思是为了妻子他甘心做一个梦中人 , 整天对着她的画像呼唤 , 希望能以至诚来打动妻子 , 让她能像“真真”那样从画中走出来和自己相见 。“清夜唤真真”出自一个典故 , 说有一个书生 , 迷上画屏中的女子 , 奈何画中人无法来到世上 , 他只能痴痴的呼唤 , 后得一高人指点 , 唤百日后 , 灌以百家彩灰酒 , 画中女子“真真”就出现在眼前了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