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生和监生的区别

严贡生和严监生面对官司的不同态度1)严监生【贡生和监生的区别】

贡生和监生的区别

文章插图


作品中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三件事:其一是代恶兄严贡生消弭官司 , 破费银两;其二是扶妾为正 , 悼念亡妻;其三是弥留之际 , 伸出“两个指头” 。

严监生名严大育 , 字致和 , 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虽则胆小 , 但并非善良之辈 。他妻子病卧在床 , 生命垂危 , 侧室赵氏假意殷勤 , 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 , 王氏刚一吐话 , 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 , 连三说道:‘既然如此 , 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 , 才有凭据 。’”只这一件事 , 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从整个一回看 , 严监生替哥哥还钱 , 贿赂王德王仁 , 与赵氏完婚 , 为王氏办丧事等等 , 一年之内 , 着实花了不少钱 , 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 ,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 。正相反 , 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 , 他花费的银子 , 实在都出于不得已 , 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 , 当王氏死后 , 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 , 严监生听而不言 , “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 , 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 。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 , 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 。其二 , 严监生临终之际 , 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 , 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 , 但都没有说中 , 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 , 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 不放心 , 恐费了油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 , 他方才点点头 , 咽了气 。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 , 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 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当然 , 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 。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 , 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 , 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 , 来消灾弭难 , 苟且偷安 。正妻王氏病后 , 他延请名医 , 煎服人参 , 毫不含糊 。王氏死后 , 他深情悼念 , “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 , 这不是“做戏”的眼泪 , 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 。”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 。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 , 至死也怕严老大 , 他活得卑微 , 死得窝囊 。至于对财产的聚敛 , 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 , 精打细算 , 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 。他爱财、聚财 , 但有时不乏慷慨 。这是与他没有家族优势 , 没有功名地位的处境是分不开的 。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 , 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 , 他说:“我死之后 , 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 , 教他读读书 , 挣着进个学 , 免得像我一样 , 终日受大的气 。”在他的心目中 , 除了金钱之外 , 还得有功名权势 , 只有如此 , 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 。临终前的一席话 , 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总之 , 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 , 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 , 又不乏人情味 。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 , 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 。

(2)严贡生

严贡生是一个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的典型人物 。作者描写他的性格时 , 主要是通过他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揭露他肮脏可鄙、寡廉鲜耻的灵魂 。他明明是扣住了人家的猪 , 非但不还 , 当人家来讨猪时 , 还“拿拴门的闩 , 赶面的杖” , 打折了人家的腿;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 , 却偏要人家还利息 , 中人求情也不肯 , 硬是把人家的“驴和米同梢袋都叫人短了家去”;他明明是想不给人家船钱 , 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 , 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 , 价值“几百两银子” , 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 , 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了;他明明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 , 却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 , 把赵氏赶到厢去住 , 仍以妾相待 , 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 , 这些大礼 , 都是差错不得的” 。通过以上种种典型事实的描写 , 揭露了严贡生欺诈、蛮横、贪婪的卑劣本性 , 使这个劣绅的丑恶嘴脸呈现于读者面前 ,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图 , 揭露了罪恶的社会根源 。

__________

有关评论

1.严监生作为吝啬鬼形象 , 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葛朗台、阿巴公相比 , 他的性格更具独特性 。首先 , 他的吝啬已不再是共性的寓言式的特征 , 而是从人物的特定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个性 。严监生守着祖业 , 每晚算账到三更 , 精打细算地盘剥农民 , 克扣家用 , 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往里抠 , 居然抠下了十万多银子 。这种极端落后的封建性十足的剥削方式 , 养成了一种胆小的吝啬 。他舍不得银钱去结交官府 , 在小县城里 , 十万财富反而使他成了“有头发可抓”的冤大头 。他的哥哥严贡生虎视眈眈 , 窥伺着他的财产 , 几个侄子“就像生狼一般” 。偏偏严监生只有赵妾生了一个儿子 , 又太年幼 , 迫使他不得不把赵妾扶正 , 好让儿子继承财产 。为此 , 就要大把地把银子送给妻子王氏的兄弟 , 偏偏两位舅爷又是敲诈的能手 。于是 , 这个守财奴便陷于腹背受敌、杯弓蛇影的境地 , 他的吝啬越来越染上了忧心如焚的色彩 。然而 , 严监生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 , 他不同于《吝啬鬼》中的阿巴公 , ……裸的金钱关系表现得如此直接和纯净 , 不受父子之情的任何干扰 。而严监生的“吝啬”就不同 , 它是和别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 。他虽然悭吝成性 , 贪婪成癖 , 但又有“礼”有“节” , 不失人性 , 既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 , 又要时时保护住自己的面子 。所以 , 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 , 他能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官司;在夫人王氏去世时 , 修斋、修七、开丧、出殡等竟花费了五千两银子 , 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 。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 , 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 , 就是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性与丰富性 。

(摘自齐裕、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

2.吴敬梓讽刺的矛头虽然总是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 , 但体现在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 。鲁迅说得好:“非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 , 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 。”如写严监生临死时 , 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 , 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 。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性格 , 而且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 , 是具有普遍性的 。

《儒林外史》还有一个艺术特色 , 就是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典型性的情节来表现性格 , 而这些情节正是日常发生、普遍存在着的 。如严贡生吹嘘自己“为人直率 , 在乡里之间 , 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 话正说着 ,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 , 对他说:‘早上关的那口猪 , 那人来讨了 , 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 , 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猪羊鸡鸭走进人家宅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 严贡生关了别人的猪 , 向人勒索钱 , 就典型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贪婪横霸的性格 。关于严贡生赖船钱的描写也是同样精彩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 , 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讽刺描写 。虽然《儒林外史》中也用夸张的手法 , 但更多的是白描 。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总是“常见的 , 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 , 而一经指出便觉“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

(摘自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3.《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 , 使人物“穷形尽相” 。……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 , 使人物“情伪毕露” 。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 , 极其殷勤 , 在王氏病重时 , 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 。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 , 我若死了 , 就把你扶正做个填”之后 , 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 , 把奶奶的话说了” 。这一个“忙”字 , 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同上)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儒林外史》的作者 , 就是运用了准确、鲜明、带有个性化的语言 , 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 , 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如严贡生说话刁钻凶恶:“严贡生发怒道:……骂毕 , 扬长上了桥 , 行李和小厮跟着 , 一哄去了 。”在这里 , 严贡生是硬把云片糕说成价值几百两银子的珍贵药品 , 紧接着是省里“张老爷”、四川“周老爷”、县里“汤老爷” , 一口一个“官” , 一声一个“打” , 胡赖中紧跟着威吓 , 而且着重在威吓 , 因为这个谎扯得太离奇 , 不如此讹不住人家 。一个刁钻、凶顽、卑劣、的恶棍形象 , 跃然纸上 。几个上船劝解的脚夫所说的一番话也很有意思 , 它表面上是句句责备船家不是 , 骨子里却字字揭穿严贡生的无赖行径 , 像一把锋利的钢刀 , 直他卑污的心灵 , 以至使色厉内荏的严贡生听了不得不赶忙“转弯”溜走 。在这里 , 被者雪亮的眼睛、正义的行动、机智的斗争艺术和对严贡生、官府的敌视鄙视的心情 , 都从那声口语里表现了出来 。

(摘自王俊年《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5.另外两个丑陋的封建文人典型形象是严监生的两位舅爷——王德和王仁 。这两个人 , 既不同于严贡生之恶 , 也不同于严监生之吝 , 而另具一番“贪”的神貌 。

作品对这两个丑类的揭露是不动声色地悄然展开的 。他两人 , 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 , 王仁是县学廪膳生员 , 都按月在官府膳米 , 而且“都做着极兴头的馆 , 铮铮有名” 。照常理 , 这已是很有身份名声的了 , 但我们全不见其“道德文章” , 能看到的却是“文人无行” 。

严监生因为哥哥严贡生逃讼而去 , 只得出面了结官司 , 请两位舅爷——王德、王仁来商议 。事过之后 , 严监生又治办酒席款待这两人 , 他俩先是“拿班做势” , 不肯来;来了以后吃酒时要行“状元令” , 中一回“状元”吃一杯酒 , 他俩中了几回“状元” , 却“吃了几十杯” , 见严监生一回也没中 , “二人拍手大笑” , 最后“吃到四更尽鼓 , 跌跌撞撞 , 扶了回去” 。整个一副饕餮贪杯的丑陋嘴脸 , 哪有一点温文尔雅的模样 。

除了一些细节之外 , 这两个秀才的肮脏贪心和下作面目更集中地体现在替妹夫把妾“扶正”的前前后后 。

严监生之妻王氏病危 , 妾赵氏假意殷勤 , 实际上逼迫王氏答应把她“扶正” , 顶替王氏死后的夫人座位 。严监生巴不得如此 , 忙请两位舅爷相商 , 那王氏二兄弟听了 , “把脸木丧着 , 不则一声”;待到严监生唤小厮取来银子送与他们每人一百两 , “二位双手来接” , 旋即变了面孔 , 整个移到对方一边 , 把个亲姊妹全然撇在一边 , 来为严监生着想了 。王德道:“你不知道 , 你这一位如夫人关系你家三代” , 好像他比严监生还清楚扶妾为正的重要性;而那王仁索性拍起桌子嚷道:“我们念书的人 , 全在纲常上做工夫 , 就是做文章 , 代孔子说话 , 也不过是这个理 。”在他看来 , 置姊妹病危于不顾 , 反替妹夫扶小妾填乃是儒生至高无上的“理” , 孔子也就不过如此 。其后 , 王仁又道:“你若不依 , 我们就不上门了!”这点儿银子的效力真是无比 , 弄得两位舅爷立场大变 , 亲自操持为妹夫之妾行填大礼 。

赵氏“扶正”之日 , 即王氏“归天”之时 。这是场道地的闹剧 。按情理王氏兄弟应照应自家姊妹 , 但他们不 , 他们反倒为严监生撑腰 , 声称有他二人在 , “谁人再敢放屁!”整个是为虎作伥的帮凶相!果然 , 当时他们又是各自得了五十两银子 , 现金交易 。那王仁又亲为严监生“做了一篇告祖先的文 , 甚是恳切” , 真是卑下无有过于此者 。待到王氏死了 , 赵氏欲披麻戴孝 , “两位舅爷断然不肯”道:“名不正则言不顺” 。在银子的作用下 , 这两位“铮铮有名”的秀才要钱不要脸 , 要钱不要亲姊妹 , 分明是下三烂的侩 , 哪见一点“儒雅”的影子?

令人瞠目的两位秀才“播种”必有“收获” , 先是“赵氏感激两位舅爷入于骨髓 , 田上收了新米 , 每家两石;腌冬菜 , 每家也是两石;火腿 , 每家四只;鸡、鸭、小菜无算 。”之后又每人二百两银子 , 做盘费赶考去了 。

这一回目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最为成功 , 情节也很集中 。四个文人既有卑庸腐俗的共性 , 又都各有独到个性 , 恶、吝、贪、卑 , 各具情态 。在全部《儒林外史》中 , 这些形象都是极富典型意义的 。另外 , 作者这里的笔触也极细极工 , 就连人物的名字也设计得颇见匠心 。譬如严家兄弟 , 老大名“大位”字“致中” , 老二名“大育”字“致和” , 合起来正是曲阜孔庙大成殿匾额上的四个字“中和位育” , 是儒家的核心口 , “中和”是目的 , 不偏不倚 , 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 , 各守其分 , 适应处境 。单就这四个字来说 , 自有很深的哲学内涵 , 远非一两句能说清 , 但它是极严肃的儒家口是不错的 。但我们看看用了这几个字作名字的两位儒生——小说家的深刻尖锐的讽刺不也在这里么?另如王家兄弟名字亦取自儒典《论语》中“据于德、依于仁”的句子 , 一个名“德”字“于据” , 一名“仁”字“于依” , 可我们看看他们那嘴脸 , 可配得上这几个字么?
童生,贡生,监生,秀才,举人如何排序一、排序:童生、秀才、举人、贡生、监生 。
二、简介:
1、童生 , 明清的科举制度 ,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 , 不管年龄大小 ,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 , 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注明的是 , 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 。
2、秀才别称茂才 , 原指才之秀者 , 始见于《管子·小匡》 。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 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
3、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 。汉代取士 , 无考试之法 , 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 , 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唐、宋时有进士科 , 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 , 通谓之举人 。至明、清时 , 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 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 。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 雅称则为孝廉 。
4、科举时代 , 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 , 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 , 称为贡生 。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清代贡生 , 别称“明经” 。
5、监生 , 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 , 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 , 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 , 此种荫生亦称荫监 。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 , 这种监生 , 通称例监 , 亦称捐监 。
监生、贡生、浑家是什么?监生 , 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 , 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 , 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 , 此种荫生亦称荫监 。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 , 这种监生 , 通称例监 , 亦称捐监 。
 科举时代 , 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 , 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 , 称为贡生 。
浑家是古代男性在外人面前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 意思为不知进退的人 , 就跟拙荆一个意思
古代生员 , 监生 , 典籍三词都是什么职称、生源唐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 , 因称生员 。明、清指经本少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 , 通名生员 , 习称秀才 , 亦称诸生 。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为学道)监督考核 。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 。初入学为附学生员 , 廪、增有定额 , 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 。廪生给廪米 , 故名 。增广生亦名增生 , 因于廪生外增额 , 故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 , 而称秀才为茂才 , 《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 , 表示讽刺 。监生在国子监肄业的生徒 。宋代除国子监及其下属各学生员称监生外 , 司天监也有监生 。其名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一百人(唐原称在监肄业者为国子生) 。明初由各省选送了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 , 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 。清入监肄业的有贡生(即“贡监” , 包括岁贡、因贡、副贡、拔贡、优贡、例贡)、监生(恩监、优监、荫监、例监)、官生(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聪敏好学者)、经提学官考选提拔的廪增附生、及满州勋臣子弟、先贤后裔等 。乾隆以前 , 考课很严 , 后渐成虚文 , 生徒不常在监读书 。同治与光绪初年 , 稍有起色 , 旋又废弃 。清后期捐纳监生泛滥 , 此类监生多以之求官 , 监生之名 , 遂为人贱视 , 与往日状况不同 。典籍元翰林兼国史院、明翰林院及国子监皆有此官 , 掌文牍及金钱出纳等事务 。清内阁置典籍掌章奏文移 , 国子监置典籍掌书籍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