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作者

《胡笳十八拍》,作为我国十大名曲,创作背景是什么?十大名曲之一的《胡笳十八拍》全曲气贯长虹,感情深沉,完整统一 。不过这首古曲相对于其他的曲子来说,明显得掺杂着一种胡地的风格,为什么作为一曲古琴名曲为什么会有胡汉交杂的感觉?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胡笳十八拍作者

文章插图
一、该曲的作者在匈奴生活多年,自然会有着一股塞外风情,
【胡笳十八拍作者】和其他名曲的作者不同,《胡笳十八拍》的作者蔡文姬在谱写这首曲子的时候是在塞外生活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之中匈奴文化必然会对蔡文姬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会对她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何况匈奴音律的特色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作者在异地他乡的感觉 。
二、作者毕竟本身是汉人,骨子里的汉地风格依然不会缺少,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也是东汉末年的文人雅士,他对于蔡文姬的教育从来没有断过,董卓篡权的时候曾经把蔡邕拉到自己的麾下为自己增加名气,董卓死后蔡邕就死在了监狱之中,这才导致了蔡文姬流落到匈奴,虽然在匈奴生活了12年,但是蔡文姬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汉人的身份,所以她在匈奴谱写这首曲子的时候骨子里的那种汉地风格依然不会缺失,哪怕有十二年未回汉地,那种思念自然是浓郁的,
三、这首曲子应该是在作者回汉地之前所写,透露着浓浓的不舍和思念,
蔡文姬在匈奴第十二年头的时候,曹操知道了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事情,也知道了蔡文姬思念家乡的事情,便派手下的人将蔡文姬赢了回来,此时的汉朝不同于之前,在曹操的把持之下算得上是兵强马壮,匈奴不敢违抗,就将蔡文姬送归了汉地,可是蔡文姬的儿女却要留在匈奴,随左贤王一起生活,在临行之前,对于儿女的不舍,对于汉地的思念,匈奴文化和汉文化的共同影响,让蔡文姬写下了《胡笳十八拍》并谱上曲子,从匈奴一直唱回了汉地 。
在这首曲子之中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战争动乱的和难以分割的骨肉之情,汉匈交融的音调特色透露着一股浓浓的不舍和思念 。
虽然这首曲子是不是蔡文姬所写依然有很多争论,不过无论是这首曲子是谁写的,必然是作者自己亲身的感受,
《胡笳十八拍》每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胡笳十八拍》实际上是把南北风格融为一体而创作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汇 。“拍”是音乐的段落,18拍即18段 。
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在这里,两个三小节的乐节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全曲的基本曲调均由此衍生而出 。第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 。直到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离乡悲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 。第十一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 。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 。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都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稚子的思念 。第十八拍是全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胡笳十八拍》只是一首琴曲,虽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 。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而她通晓汉、胡音乐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据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从而创作的乐曲 。她在该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胡笳十八拍》成为古代少有的汉、胡结合的结晶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代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
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 。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
胡笳十八拍·第八拍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胡笳十八拍·第八拍[作者] 刘商   [朝代] 唐代
忆昔私家恣娇小,远取珍禽学驯扰 。
如今沦弃念故乡,悔不当初放林表 。
朔风萧萧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晓 。
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 。
《胡笳十八拍·第八拍》作者刘商简介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间进士 。官礼部郎中 。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 。刘商的诗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这是他罢庐州合肥县令后所作,约写于大历四五年(769——770) 。《唐才子传》卷四说他“拟蔡淡《胡笳曲》,脍炙当时” 。《全唐诗》收录有刘商的很多诗歌 。
刘商的其它作品○ 赠头陀师
○ 酬问师
○ 观猎三首
○ 咏双开莲花
○ 刘商更多作品
古乐府琴曲<<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此诗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相传为蔡琰作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札县人),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 。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战乱中,为胡骑所获,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生二子 。十二年后为曹操赎回 。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悲愤诗》五言与骚体各一篇,见于《后汉书·董祀妻传》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