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有哪些风俗重阳节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等 。让我门一起看看吧!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文章插图
1、插茱萸

在古代 , 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 , 因此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 。茱萸入药 , 可制酒养生祛病 。茱萸香味很浓 , 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 , 还能消积食 , 治寒热 。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喜欢佩戴茱萸 , 以求避难消灾 , 吉祥如意 。
2、饮菊花酒
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 菊花酒 , 就是用菊花作为原料酿制而成的美酒 。在《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说: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 , 采集菊花的茎叶 , 杂以黍米酿成 , 至来年九月九始熟 。
酿菊花酒 , 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流行 。菊花酿成的美酒 , 是延年益寿的佳品 , 具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降血压、治头昏、减肥等功效 。据民间传说 , 在重阳节饮菊花酒 , 还能辟邪祛灾 。
3、登高
每年到了重阳节 , 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 , 就是在这一天 , 老百姓们都会外出登高望远 。为什么要登高呢?有下面两种说法:
一是古人认为 , 九为老阳 , 阳极必变 , 九月九日 , 月、日均为老阳之数 , 不吉利 。所以才衍变为人们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躲避不详、以求长寿的节日习俗 。
二 , 重阳时节 , 五谷丰登 , 秋收已经结束 , 老百姓进入农闲时期 , 人们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植物原料 , 这种上山采集活动 , 又称为“小秋收” , 后来也逐渐演化为登高望远的节日习俗 。
4、赏菊花
在重阳节期间 , 各种各样的菊花 , 正是盛开的时候 , 所以观赏菊花也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赏菊花的节日习俗 , 传说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 , 以隐居、赋诗、饮酒、爱菊闻名 , 后人就效仿他 , 也希望自己的风光和陶渊明接近 , 于是就有了重阳赏菊花的习俗 。
5、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代表性节日食品 , 就是重阳糕 。重阳糕 , 最初是庆祝粮食丰收、大家欢喜品尝新鲜粮食的意思 , 后来演变成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 。由于“高”与“糕”谐音 , 所以人们就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希望吃了重阳糕之后 , 能够步步高升 , 甚至还可以祛病健身 。

农历九月初九 , 是我国重大的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 。因月、日两九相重 , 所以也叫重九 。因在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 , 日月并阳 , 两阳相重 , 所以叫重阳 。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重阳节 ,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 , “九九”两阳数相重 ,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 , 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 , 一元肇始 ,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 , 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 , 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 , 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 , 由于地势复杂 , 村庄平地极少 ,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 , 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 , 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
2、享宴祈寿
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 ,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 , 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 如汉代《西京杂记》:“九月九日 , 佩茱萸 , 食蓬饵 , 饮菊花酒 , 云令人长寿 。”又《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 , 四民并籍野饮宴 。”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 , 其实是由时节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 , 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 , 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发展至今 , 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 。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 , 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登高的地点 , 没有统一的规定 , 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
4、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 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 。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 , 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 , 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 , 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在传统习俗中 , 清明为“春祭” , 重阳为“秋祭” 。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 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 , 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 , 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 , 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药 , 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 , 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 , 并能消积食 , 治寒热 。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 , 重阳节清气上扬 , 浊气下沉 , 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 , 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
6、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 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 。作为节日食品 , 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 , 喜尝新粮 。因为“高”与“糕”谐音 , 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的演变中融合了多种民俗 ,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 。首先 , 在民俗观念中 ,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 , 有长久的含意 , 民间认为长久即长寿 , 所以 , 重阳节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
重阳节习俗有什么九月九重阳节 , 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因“九九”与“久久”同音 ,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 , 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 所以古人认为 , 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
重阳习俗:
重阳节 , 农历九月初九 , 二九相重 , 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 , 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 , 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 , 有长久之意 , 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 , 人们对老人的推重 , 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习俗:
⭐1、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 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 , 没有划一的规定 ,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 , 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 , 并饮酒吃肉 , 享受一番 , 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 , 更有吸引力 。登高有以下几种寓意:
1、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 , 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 , 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 , 能出云 , 为风雨 , 见怪物 , 皆曰神 。”
2、吉利之意
不过 , 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 。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 ,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 , 而日月并应 , 俗嘉其名 , 以为宜与长久 , 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 。”因此 , 重阳登高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
3、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 , 秋收已经完毕 , 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 , 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无定法 , 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 ,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 口中念念有词 ,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吃重阳糕还有以下几种寓意:

1、步步高升
吃重阳糕的寓意 , 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 ,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传说登高可以避祸 。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 , 就在家中吃糕 。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 , “糕”字与“高”同音 , 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
2、祛邪避灾
除此之外 , 重阳糕的寓意 , 还有祛邪避灾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 ,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 可迎福接吉 , 消灾避邪”;另一个寓意是敬老之举 , 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 , 老来与人告” 。
3、送糕、迎宁
过去 , 在重阳这一天 , 人们有蒸制重阳糕孝敬老人的习俗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 , 还馈送亲友 , 称“送糕”;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又称菊花节 , 而菊花又称九花 , 在汉族古俗中 , 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 , 菊花盛开 ,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时 , 每逢重阳节是最佳的赏菊时期 。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 , 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 。所以 , 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 。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 , 以诗出名 , 以酒出名 , 也以爱菊出名 , 后人效之 , 旧时文人士大夫 , 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 , 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
赏菊之风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 , 重阳赏菊之风盛行 , 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 , 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 在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 , 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 “解除凶秽 , 以招吉祥” ,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清代以后 , 赏菊之习尤为昌盛 , 且不限于九月九日 , 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日 , 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 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 , 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 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 ,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 , 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 ,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 , 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 , 有些地方 , 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 , 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 , 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 , 历代盛行 。清代 , 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 “解除凶秽 , 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 , 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
⭐5、放纸鹞
重阳节习俗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 , 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 , 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 ,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 , 五代之前 , 北方习惯称“纸鸢” , 南方则多叫“鹞子” , 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 , 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惠州民间的纸鹞 , 已非本来面目 , 多为四方平面 , 带一尾巴 , 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 , 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 。

✅九月九 , 时重阳 , 遍插茱萸思念长;
✅赏菊花 , 登高望 , 直抒胸臆喜洋洋;
✅斜阳里 , 雁几行 , 佳音频传福无疆;
✅寄问候 , 诉衷肠 , 愿你如意又安康 。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重阳”之名称由来 , 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 。在《易经》中 , 把“六”定为阴数 , 把“九”定为阳数 , 又为“极数” , 指天之高为“九重” 。“九”为老阳 , 是阳极数 , 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 , 九九归一 , 一元肇始 , 万象更新 。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 , 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 , 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在民间传统 , 重阳节除了登高 , 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 , 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无定法 , 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 ,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 口中念念有词 ,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
5、赏菊
重阳日 , 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 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 。菊本是天然花卉 , 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从三国魏晋以来 ,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中国古俗中 , 菊花象征长寿 。菊是长寿之花 , 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
6、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 , 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 ,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 , 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 , 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 , 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 , 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 , 菊花酒仍然盛行 , 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 , 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传统习俗的意义 , 就在于对美好生活的传承与盼望 , 在这里也祝天下长者重阳安康!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