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的诗意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上一句

这次简单介绍渔家傲的诗意,以及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上一句的详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渔家傲的诗意

渔家傲的诗意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渔家傲的诗意
《渔家傲》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
注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
诗意: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
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
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
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
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
夜深了,
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
战士们久戍边塞,
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
赏析:
范仲淹是当时的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
他也是着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
【渔家傲的诗意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上一句】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 。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 。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 。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 。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 。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
朱服 渔家傲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
万家杨柳青烟里 。
恋树湿花飞不起,
秋无际,
和春付与东流水 。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
寄语东阳沽酒市,
拼一醉,
而今乐事他年泪 。
赏析:
此词为惜春抒怀之作 。上片写景 。开头两句写暮春时节,好风吹,细雨润,满城杨柳,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渲染春归时节万家烟柳的朦胧氛围 。恋树湿花飞不起的组合意象,不仅描摹了残花将落未落,眷着于树的恋春形象,而且赋予落花必然凋残而泪花淋漓的悲凄情态 。秋无际写带着无限浓愁的湿花尽管恋树,也不可避免坠地化泥,落水流逝的悲剧命运,词人感叹湿花连带春光都无可奈何地付与了东流水而消亡!显然,湿花意象实为词人自我命运的象征,流露了晚年遭贬的凄楚和感伤 。下片感叹韶光易逝,因而产生不如及时行乐的思绪,着意抒情 。九十二句哀叹春光短暂,即使解尽金龟畅饮美酒,像挽留美人一样地挽留春光,也是徒劳!春留不住,于是词人寄言东城酒家沽酒,拼醉消愁寻乐,弥补春去之遗憾!即便如此,而今乐事毕竟是短暂地忘怀眼前的悲愁,他年回味今天这种愁中求欢,苦中寻乐的痴举、将会更深地感到和春付与东流水的无奈和悲哀,流下痛楚的泪水 。全词写景寓情,语句工丽俊美,尤其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极赋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将失意之人愁绪绵绵难遣的景况表现出来 。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灯火已收正月半 。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 。骑款段 。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 。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 。吹梦断 。西看窗日犹嫌短 。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灯火,指元宵节彩灯 。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蔡绦《铁围山丛谈》:“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当时收灯后,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 、春意满野。而钟山一带,竹木葱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 。“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灯火已收”而山花满眼,用笔正所谓扫处还生 。这二句,即写了江宁附近的季候特征,又点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环境 。美景良辰,引逗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于是笔锋一转,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ji àn )亭之游 。洊亭在钟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绣,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 。王安石《马死》诗李壁注引《建康续志》云 :“金华俞紫琳清老,尝冠秃巾,扫搭服,抱《字说》,逐公之驴,往来法云、定林,过八功德水,逍遥洊亭之上 。”“新水漫 ”,说明是在雨后,经春雨洗礼,郊原格外清新 。款段,马行迟缓貌 。语出于《后汉书·马援传 》“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李贤注:“款犹缓也,言形段迟缓也。”后借指驽马 。这里作者实用以指他所骑的毛驴,亦取其“形段迟缓”之意 。作者退居江宁时,神宗赐他一匹马,后来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 。
“蹇”谓蹇驴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王安石在江宁,“筑第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 。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 。”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 ” 。山间谷壑毗连,四周峦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丛生的天然坞堡,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坞,洊亭附近有桃花坞等 。
词人行经此种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 ” 。才行高冈,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 。不畏云雾迷茫,不避谷堐低湿窈深,不计山路崎岖回环,而去寻访游伴,探奇览胜,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 ”的生活情趣 。
下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 。过片另起一意,意脉不断 。却,还也,仍也 。上写游山,此写憩寝,事有转折,故用“却”字 。
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 。“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 ”,“春风暖”回应“正月半 ” 。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 。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 。煞拍三句写梦醒 。“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在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这首写政治家兼文学家的王安石,在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全篇即事写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在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这首词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
午枕觉来闻语鸟 。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
【赏析】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 。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 。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 。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菁花,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在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 。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 。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 。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 。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如今枕上的鸟声动听 。此意由下文再补足 。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 。而今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 》) 。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 。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 :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 。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这首词,在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 。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 。其实,这首得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 。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

燕然未勒归无计上随风直到夜郎西上一句答案:
(1)万物生光辉
(2)浊酒一杯家万里(重点词:浊)
(3)长河落日圆
(4)零落成泥碾作尘(重点词:碾)
(5)江春入旧年
(6)我寄愁心与明月(重点词:愁)
(7)人迹板桥霜(重点词:霜)
(8)谈笑有鸿儒(重点词:鸿儒)
(9)万钟于我何加焉(重点词:焉)
(10)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谁?《渔家傲·秋思》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 。其古诗全文如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前言】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无法预计回归的时间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

【鉴赏】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 。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 。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 。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
《鱼家傲 。秋思》古诗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渔家傲秋思》一句一赏析是什么?《渔家傲秋思》赏析: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 。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
《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朝代】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