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取名是怎么排辈份的?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 , 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 , 康熙年一采用“胤”字 , 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 , 孙辈用“弘” , 曾孙辈用“永” 。

文章插图
康熙六十年时 , 康熙曾就爱新觉罗的这个姓与乾隆有过对话 。
康熙:“你知道爱新觉罗的意思吗?”
乾隆:“是金子的意思 。“
康熙:“那你觉得这世上最宝贵的是金子吗?“
【清朝皇子命名规则是什么】乾隆:“不是 , 仁义为最宝贵 。”
乾隆时 , 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 , 定了后人用“绵”、“奕”、“载” 。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 , 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 , 溥仪又添了12个字 , “敬志开瑞 , 锡英源盛 , 正兆懋祥” 。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 。胤禛登基后 , 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 , 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 , 并不要求兄弟避讳 。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 , 为免其他人要改名 , 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 。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
家族庞大 , 为了细分 , 由嘉庆开始 , 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 。例如咸丰帝叫奕詝 , 有同父异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 , 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 。庆亲王奕劻 , 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 , 则自取偏旁 。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 , 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 , 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 , 因此 , 爱新觉罗姓也变得无比尊贵 。其实 , 在满族的姓氏中 , 爱新觉罗只是个小姓 。满族的八大姓为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钮祜禄氏 , 根本没有爱新觉罗 。
“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 。作为姓氏 , 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 。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
16世纪80年代 , 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 , 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 , 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 , 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 , 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 。
在这近3个世纪中 , 后金、清朝的皇帝 , 拥有众多的王妃皇后 , 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与妃妾 , 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 , 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
参考资料:-爱新觉罗
清朝皇上的儿子叫什么?清朝皇上的儿子都叫阿哥 , 储君继承人被称为太子 。
清代对于皇子的称呼有几种 , 不同身份的人对皇子的称呼是有区别的 。皇帝或者皇帝的妃子或者老佛爷在称呼皇子时可以称几阿哥 , 或者直接叫皇子的名字 。同时"阿哥"也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 。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爷" , 如称四阿哥和八阿哥为四爷、八爷 , 书面上则按排行称"皇儿子" 。
其实阿哥词很早就在满族词汇中出现了 , 在满族习俗中 , 满族的年轻小伙都可以叫阿哥 , 阿哥就是哥哥、小伙子一类的称呼 。满人在人关前受汉文化影响还不是很大 , 没有太多的规矩 。但是入关以后 , 清朝开始大规模地接收汉族文化 , 清代统治者开始注重礼制 , 如把之前的草游牧文化更改为耕种文化 , 逐渐接受之前唐宋存留下来的纲常伦理等理念 , 推崇汉姓和风俗习惯等 。清朝入关后 , 皇子们还照旧叫阿哥 , 但是一般满人的子弟就不可以随便称阿哥了 , 否则就有僭越的嫌疑 。
扩展资料:
清朝的爵位制度首先分为三大部分: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 。
宗室爵位只授予皇室族人(爱新觉罗家族) , 共有十二级 , 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
宗室爵位一般都要遵行“降等承袭”的规则 , 即每代继承爵位时 , 都要降一个等级 。比如亲王去世后 , 继承爵位的儿子就要降为郡王 。郡王去世后 , 下一代继承到的爵位降为贝勒 , 再下一代降为贝子 , 以此类推 。不过 , 降级四次后就不再递降 , 以此爵传世 。比如亲王后代最多降至镇国公、郡王后代最多降至辅国公 。
此外 , 有一种宗室爵位不受“降等承袭”规则的限制 , 那就是清朝的“铁帽子王” 。亲王去世后 , 其后人无论传承多少代 , 都依然是亲王爵位 。如果“铁帽子王”本人获罪夺爵 , 则以其旁支承袭爵位 。整个大清王朝一共只有十二家铁帽子王 。
——阿哥
——清朝爵位
清朝皇子什么时候起名清朝皇子大多是出生后立即就命名了 。
从康熙朝开始 , 皇子序齿作出规定 , 即早殇者不排行 , 仅附在最后 , 但这并不严格 , 因玉牒十年一编 , 编修前数年出生幼儿也能序齿 , 但不久夭殇 , 却不予芟除 。如胤祚 , 康熙十九年生 , 二十四年殇 , 年仅六龄 , 但仍排行 , 称为“第六子” 。其他如胤衸和胤禝 , 分别于八岁、三岁时夭折 , 但仍排行十八、十九 。据此 , 玉牒中诸皇子可分为三类 , 即序齿者 , 序齿早殇者和不序齿者 。第三类有承瑞、承祜等十一名 , 最长者四岁 , 最短者生后即死 , 玉牒中不排行 , 仅书“幼龄” 。雍正属于第一类 , 其排行早已固定 , 官私文书一概以四阿哥相称 , 绝不混淆 , 倘若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说“康熙在时 , 就是雍正本人 , 终其身也并不曾自知他会有‘皇四子’之称 , 他始终只是‘皇十一子’ , 胤禵是二十三子” , (《曹雪芹小传》页231)则康熙一声呼唤“十一阿哥”应答者系雍正 , 抑或十一弟胤禌?岂非一塌糊涂 。
名字都是孩子的名字绝对出生后起的 。所以我们才会在史料中看到很多年又夭折的地皇子后面有这样的记载“几月(岁)殇 , 未命名” 。满月和“百禄”在皇子出世满一月和满百日(宫中称百禄之喜)时 , 进行恭喜典礼 。是日天子后妃等仍有赏送贺礼 。此中满月之日还要选吉时给小皇子剃第一次头 。升摇车清宫中于皇子出生后第九日举行上摇车的仪式 。试晬是皇子满周岁之日举行的一项较为重要的仪式 , 亦称“抓周之喜” 。盛放抓取之物的器具称为“晬盘” 。《国朝宫史》记载“皇子周岁晬盘”所用之物为:“玉器二、玉扇器二、金匙一、银盒一、犀杯一、犀棒二、弧矢各一、文房一份” , 另备摆放上述物品的果桌一张 。
另外 , 清朝入关以前起名字比较粗糙 , 都是简单的满文 , 比如“多尔衮”是“獾” , 阿济格是“小儿子”等等 。
刚入关的时候也还保持着这个特色 , 比如顺治的长儿子“牛纽” 。
随着皇帝汉文化提高 , 到顺治后期 , 皇帝给孩子取名开始偏向汉文中吉利福气的字眼 , 比如裕亲王“福全” , 恭亲王“常宁” , 纯亲王“隆禧” , 当然康熙的名字是汤若望起的 , 所以有些例外 。
到了康熙朝 , 最初皇子的名字一度倾向一些深奥的汉古文过渡 , 比如太子的“保成”(出自“不如保已成之业”) , 当然也还残存满语的遗风 , 比如康熙夭折第四子“赛因察浑” 。
后来 , 随着康熙文化水平的增高 , 他开始对自己的孩子的名字进行规范化处理 。于是就确定了“胤”为固定的第二个字 , “礻”为第三个字的偏旁 。于是 , 长子保清改名“胤褆” , 太子保成改做“胤礽” 。
自康熙之后的皇帝都沿用了这样的起名规则 。到乾隆的时候 , 他不但给自己的儿子取名 , 还为之后四代子孙确定了辈分为“永绵奕载” 。到了道光 , 他又往后延续了八个字为“溥毓恒启 焘闾增祺” , 于是就成就了之后乃至今日爱新觉罗子孙的名字辈分 。
康、雍、乾三朝 , 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 , 特别是儒家文化 , 就实行皇帝的名讳 , 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 , 要避讳 , 读音、写字都要避讳 。譬如说康熙 , 康熙的名字叫“玄烨” , 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 , 凡是写“玄”字不可以这样写 , 你要考进士答卷 , “玄”字这么写肯定名落孙山 , 怎么写呢最后这笔讳缺 , 避讳不写 , 这一点不写 , “玄”字这还比较简单 , 就是一个“玄”字 , 麻烦在哪儿呢就是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 , “火”字偏旁 , “ 玉”字偏旁 , “弓”字 , “金”字 , “氵” , “丝”字等等 , 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讳 , 最后这一点 , 叫讳缺 , 缺这笔 , 如果不缺 , 那么您这进士肯定就考不中 , 这是“玄”字 。玄烨还有个“烨”字怎么办 , 康熙名字玄烨这个“烨” , 左边一个“火”字 , 右面一个中华的“华”字 , 繁体字的 , 写“玄”字的时候最后这笔讳缺 , 缺了 , “烨”字最后这一笔、这一竖不能写 。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后 , 凡是写“玄”“烨”的时候 , 必须把“玄”字这点讳 , 把“烨”字最后这笔讳了 , 这叫皇帝名讳 , 这是康熙 。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 , 就是这个“胤” , 赵匡胤这个“胤” , 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 , 康熙朝可以 , 雍正朝不可以 , 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 , 最后这一笔不写 , 他“胤”“禛”两个字 , 还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写的时候 , “胤”最后这笔讳缺 , “禛 ”最后这点讳缺 , 不能写 。这是在雍正朝 , 雍正朝之前的刻的书写的字都不要改 , 因为往前改那就没完了 , 就是从雍正登上皇位那天开始 , “胤”“禛”这两个字就要避讳了 。那有人问了为什么雍正叫“胤禛” , 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 , 允祉 , 允禵 , 允禩 , 都是“允”呢雍正时候做一个规定 , 这个“胤”字只许雍正用 , 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胤”字都改了 , 都改成“允” , 这不就避讳了吗 , 这是雍正朝 。乾隆朝 , 乾隆的名字叫“弘历” , 就是这个“弘” , 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 。我小时候有一个学校 , 叫“弘达学院” , 发达的“达” , 它就没这个点 , 我当时就不明白 , 这个字怎么没这个点 , 那时侯很小 , 后来大了就明白了 , 它把这个讳给避了 , 避讳 , “历”字也换一个写法 , 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 , 就是缺末笔 。
嘉道 , 嘉庆的名字叫“永琰” , 道光的名字叫“绵宁” , 在这个时候 , 乾隆做了一个规定 , 他按汉族的排辈 , 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 , 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 , 他就给排了 , 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 , “溥、毓、恒、启”是后加的 , 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 字 , 孙子辈都得带“绵”字 , 一代一代往下推 , 底下问题就来了 , 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 , 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 , 他的名字叫“永琰” , 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 , 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 , 经常用 , 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 , 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 , 改成“颙琰” , 这个字不常用 , 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 。但是在写的时候 , 还要避讳末一笔 , “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 , 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 , 这是嘉庆 。道光 , 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 , “永、绵、奕、载” , “绵”字辈 , 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 , 经常用的字 , 那天下所有“绵 ”字都避讳的话 , 就比较复杂 , 说改一下 , 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 , 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 , 音相近 , “旻寕”这样相近 。这样 , 天下所有的“绵”字都可以不避了 , 那“旻”字你写的时候也不能这样写 , 皇帝再要做文章、出书、考试碰到这个“旻”字的时候 , 这一点不写 , 这一点敬避 , “寕”字呢 , 也要做一个变通 , 变成一横一竖 , 它原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心”字 , 到这个时候 , “心”字改成了一横一撇 , 这样来敬避一下 , 这是第三个时期 , 嘉道时期 。
咸、同、光、宣 , 咸丰大家知道叫“奕詝” , “永、绵、奕、载” , “奕詝” , 这个时候又简化了 , 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 , 奕詝 , 第一个字不避讳了 , 就避讳第二个字 , 就避讳这个“詝”字 , “詝”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 , 最后这一笔不写了 , 讳缺 , 叫避讳 , 把它缺这一笔 , 就写成奕詝就可以了 , 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 。咸丰之后就是同治 , 同治的名字叫载淳 。我们讲了叫“永、绵、奕、载” 。载淳 , 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 , 只避讳第二个字 , 第二个字 , 载淳的“淳 ”跟“亨”字读那个音 , 换一个写法 , 载淳的“淳”这么写 , 这么来表示避讳 。再底下就是光绪 , “永、绵、奕、载”嘛 , 光绪是“载”字辈 , 光绪的载湉 , 也有叫载湉的 , “载”字不避讳 , 就避讳最后这个字 , 这个字怎么避讳呢就是避讳最后一笔 。“口”字不封口 , 这要是考举人 , 考进士 , 牵扯到这个字 , 如果多写了一笔 , 肯定这进士、举人都考不上 , 这是光绪 。宣统 , 宣统叫溥仪 , 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 , 第二个字避讳 。“仪”字 , 第二个字怎么避讳呢 , 叫讳缺末笔 , 最后这一撇不写 。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讳分作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这三朝 , 名字不避讳只是在《玉牒》《实录》等重要场合 , 上面贴上一个黄签 , 第二个时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讳 。第三个时期是嘉、道 , 改一个字 , 讳笔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 , 皇帝名字两个字 , 第一个字不避 , 第二个字缺最后一笔 。
清朝皇帝的起名方式竟然是学的明朝 , 可惜学得了皮毛 , 学不到精髓有一个词叫“清承明制” , 顾名思义 , 就是说清朝的各类规章制度都是学的明朝 。这是因为 , 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前 , 基本还处于野蛮落后的奴隶制时期 , 既没有文明 , 也没有文化 , 更没有适用于王朝统治的运作机制 。所以 , 拿来主义就成了迅速稳定政局的最佳手段 。
清朝对明朝的学习是彻底的、全方位的 , 其中甚至包括了皇子的起名规则 。
(明朝皇子的起名规则是朱元璋定的)
明朝皇子的起名规则大家都很熟悉 , 朱元璋不仅给朱家子孙定好了字辈 , 而且连最后一个字的偏旁部首也定好了——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顺序循环往复 , 遂有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等 。
清朝从努尔哈赤算起 , 到末代皇帝溥仪止 , 共历12帝 。其中 , 康熙朝以前的皇子起名 , 都是很随意的 。
努尔哈赤的皇子们 , 都是典型的满族音译名 , 比如莽古尔泰、阿济格、多尔衮等 。这是因为 , 这些皇子均出生在关外 , 彼时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小 。
(多尔衮是满语音译 , 如果直译则是“獾” , 一种食肉目鼬科动物)
皇太极的皇子们 , 虽然仍以满族音译名为主 , 比如豪格、洛博会、叶布舒等 , 但也有寓意吉祥的汉化名字 , 比如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 。这是因为 , 皇太极时期与中原联系密切 , 已经开始有了稍许汉化的倾向 。
顺治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任皇帝 , 他的皇子们也全部出生于关内 , 所以汉化程度更加明显 , 几乎全部都是采用汉语寓意美好的名字 , 比如福全、玄烨、常宁等 。但是 , 仍然没有字辈 。
到了康熙朝以后 , 满清的汉化已经非常彻底了 , 皇子起名规则也完全照搬了明朝——姓+字辈+相同偏旁部首的末字 。
(康熙皇子剧照 , 图中角色均为“胤”字辈)
康熙朝的皇子们字辈是“胤” , 末字的偏旁部首是“礻” , 即示字旁 , 也称神字旁 , 比如我们熟悉的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 。
雍正朝的皇子们字辈是“弘” , 末字的偏旁部首是“日” , 比如弘时、弘昼、弘瞻等 。至于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 , 他的名字在繁体字中写作“弘历” , 末字实际上也是“日”字旁的 。
乾隆朝的皇子们字辈是“永” , 末字的偏旁部首是“王” , 比如《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永琪 , 再比如后来的嘉庆皇帝永琰 。
(五阿哥永琪剧照)
嘉庆朝的皇子们字辈是“绵” , 繁体字写作“绵” , 末字的偏旁部首是“心” , 比如绵恺、绵忻、绵愉 。后来继承皇位的道光帝(嘉庆帝嫡长子)名叫旻宁 , 看似字辈和末字都不符合规则 , 实则不然 。道光帝本名绵宁 , 繁体字写作“绵宁” , 登基后才改为旻宁 。
道光帝的皇子们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 前三个儿子字辈是“奕” , 末字偏旁部首是“纟” , 繁体字写作“糸” , 分别叫:奕维、奕纲、奕继 。前三个儿子接连夭折后 , 后六个儿子字辈虽然仍沿用“奕” , 但末字偏旁改为了“言” , 比如后来的咸丰帝奕詝、恭亲王奕欣等 。
咸丰皇帝只有一个皇子 , 即慈禧太后所生的载淳 , 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 他们这一代字辈是“载” , 末字偏旁部首是“氵” , 即三点水旁 。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再往后 , 清朝的最后三个皇帝就全部绝嗣了 。光绪皇帝名叫载湉 , 与同治皇帝是同辈 。末代皇帝溥仪这代字辈是“溥” , 末字偏旁部首是“亻” , 即人字旁 , 比如溥伟、溥任 , 至于溥仪的亲弟弟溥杰 , 繁体字写作“溥杰” , 也是符合规则的 。
与明朝皇子末字偏旁部首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循环使用不同 , 清朝皇子的末字偏旁部首看似并没有什么规律 。但是 , 如果把这些偏旁部首按顺序罗列在一起(神 日 王 心 言 水 人) , 又会惊奇地发现 , 这些字的格调竟然是一代不如一代 , 从高高在上的天子(神) , 逐渐沦落为凡人(人) , 似乎印证了清朝不断衰亡的过程 。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