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科和鹿客的区别

鹿科和牛科的区别?鹿科
开放分类: 生物学、古生物学、偶蹄目
【拉丁文】学名:Cervus axis
【英文名】:Erxleben
【分类】: 哺乳纲、偶蹄目
【体长】: 0.75~2.90米
【肩高】:0.3~2.20米
【体重】:9~800公斤
【形态】:
鹿是偶蹄目的1科,共16属约52种,大多数种类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性,大于雌性 。通常雄的有角,有的种类雌雄都有角或都无角 。
【毛色】:
大多数种类毛色深暗,从黑色、棕色、黄色、深红色至淡黄色不等 。但驯鹿会出现白色的个体 。
【寿命】:8~45年不等
【保护级别】: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地理种群差异】:
鹿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共16属约52种,从最大的驼鹿到最小的鼷鹿之间品种丰富 。
【分布情况】:鹿的种类繁多,共16属约52种,全世界除南极洲外均有分布 。
【物种状况】:
大部分种类地方常见,少数种类为濒危物种 。其中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生活习性】:除驼鹿外大多数种类群居生活 。
【生活环境】:山地、草原、森林均有分布 。
【食物种类】:树叶、草、果实、种子、地衣、苔藓、灌木、花朵、水草、树皮、嫩枝、树苗 。
【生理特征】:一般春季3~4月发情交配,怀孕期4~10个月,每胎1~3崽 。2~3岁性成熟 。

牛科
开放分类: 偶蹄目、动物
牛科Bovidae是有蹄类中最成功最进步的一科,包括现存半数的有蹄类 。牛科多雌雄均有角,骨心和角鞘终生生长,门齿和犬齿均退化,反刍功能完善 。牛科种类繁多,其科以下的分类争议也多,可以分成多个亚科和族 。牛科并非起源于非洲,但是现在在非洲却最为繁盛,其中有些亚科是非洲所特有,有些虽非非洲所特有,但是在非洲的种类最丰富 。在非洲之外,亚洲牛科的种类也较丰富,欧洲和北美洲也有少数,而南美洲和大洋洲没有原产的牛科动物 。牛科除了牛亚科的牛族统称为牛,羊亚科的羊族统称为羊外,其它多统称为羚羊 。
哪位行家可以告诉我怎么区分鹿和羚羊啊?看看吧!绝对专业!动物分类学中,鹿(包括您说的麝和驯鹿)属于鹿科(Cervidae),而羊属于牛科(Bovidae)【在不同的分类系统里有差异,有时又叫洞角科(Covicornia)】 。鹿科和牛科同属于偶蹄目 。
两个科的区别很多,如趾型、齿式等等,但是我们最容易分辨也是最常用的的是二者的角的区别:
鹿的角是实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 。由真皮骨化后,穿破皮肤形成 。
羊的角是洞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 。为头骨的骨角外套表皮角质化的角质鞘构成 。
此外,由于雄性上犬齿獠牙状,突出口外 。后肢比前肢长 。具胆囊 。雄麝有麝香腺等等特殊现象,在分类上有人主张麝应单独立科 。
鹿和玲羊有什么区别?鹿与羚羊是怎么区分的为什么藏羚羊是羊,而麝是鹿呢为什么黄羊是羊而驯鹿是鹿呢怎么分的
怎么分的啊?
lingliubing
LV.10 2007-09-11
鹿是偶蹄目的1科,共16属约52种,大多数种类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性,大于雌性 。通常雄的有角,有的种类雌雄都有角或都无角 。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属牛科、藏羚属,别名:藏羚羊、长角羊、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 。由于藏羚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 。
牛(偶蹄目牛科动物)详细资料大全牛 (拉丁学名:Bovine) ,属牛族,为牛亚科下的一个族 。染色体数为56的野牛、60的黄牛和58染色体的大额牛,杂交有可育后代,为哺乳动物,容易发生罗伯逊易位(丝粒融合)改变染色体数降低生育率,草食性,部分种类为家畜(包含家牛、黄牛、水牛和牦牛) 。体型粗壮,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 。牛能帮助人类进行农业生产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 :牛 拉丁学名 :Bovine 别称 :丑牛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目 :偶蹄目(Artiodactyla) 亚目 :反刍亚目 科 :牛科 亚科 :牛亚科 族 :牛族 属 :牛属(Bos),水牛属(Bubalus) 亚属 :牛亚属 种 :黄牛、水牛、瘤牛 分布区域 :世界各地 。英文名 :cow 泰语 :(水牛),(黄牛) 壮语 :vaiz(水牛),cwz(黄牛)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分布范围,分类,常见种类,品种发展,物种来源,常见起源,其他起源,古代牛文化,少数民族牛文化,外形特征牛科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都已经退化,但还保留着下门牙,而且下犬齿叶门齿化了,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为了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们的胃在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还具有“反刍”的习性,使食物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角与鹿类有极其明显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1岁以后的雄兽和雌兽的头骨上都长有一对粗大的角,角的形状在各种之间有所不同,但都是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 。外边包著一层角质套,角质套可以脱下,角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牛科动物也因之被称作“洞角”动物 。角不分叉,外面还有一层坚硬的角套,角套为空心,套在骨质的角心上,并且随着角心的生长而扩大,所以也把它们叫作“洞角类” 。与鹿类具有的实角不同,牛科动物的角上没有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 。除了北美洲的叉角羚羊的角是分叉的,而且每年换角套外,一般牛类的洞角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而且不更换角套 。鼻颈光滑湿润,如出现干燥,即为患病的征兆 。肉牛生活习性牛的适应性很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地气候,其适宜温度为15-25摄氏度;牛吃饱后会停止进食,但还会不住的反刍;牛是素食动物,且食物范围很广,最喜欢吃青草,还喜欢吃一些绿色植物(或果实),如水花生、红薯藤(苗)、玉米(苗)、水稻、小麦苗等 。牛生长繁殖牛单胎、双胎率一般仅占怀孕总数的1~2.3% 。除高寒地区的牦牛因终年放牧,受气候影响,属季节性 *** 外,舍饲的牛一般均为常年多次 *** ,四季均可 。*** 周期基本都相似,平均21天左右,妊娠期约280天 。牛属中的4个牛种可相互杂交,其中有的牛种杂交后代(如瘤牛×普通牛)公、母牛均有生殖能力;有的牛种杂交后代(如牦牛×普通牛,野牛×普通牛)母牛能生殖,公牛则不育 。水牛属中的水牛种相互间也可杂交产生后代,但与牛属中的任何牛种杂交均不能受孕 。根据这些特性,通过种间杂交创造新品种或利用其,已受到育种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美国用婆罗门瘤牛与欧洲的肉牛进行杂交,育成了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婆罗福特、婆罗格斯、圣赫特鲁迪斯、肉牛王等肉牛品种 。澳大利亚用辛地红及沙希华瘤牛与杂交,育成了耐热、抗蜱的澳大利亚乳用瘤牛 。美国还用美洲野牛(3/8)与海福特牛(1/4)和(3/8)进行三品种杂交,经过上千次杂交试验,终于克服了杂种公牛不育的障碍,育成了增重快、耐粗饲、产肉多、肉质好、饲养成本低的肉牛新品种“比法罗” 。加拿大用美洲野牛(1/2)与婆罗门牛(1/2)、夏洛莱牛(1/4)、(1/16)、海福特牛(1/16)进行多品种杂交,产生的种间杂种“卡特罗”生产性能与“比法罗”相似,对寒冷多雪的气候尤具有良好的适应力,且能利用、灌木等植物 。中国和俄罗斯用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其种间杂种一代犏牛,不仅体型增大,役力更强,而且产奶性能也大大提高 。牛分布范围除极寒、极旱等极端恶劣环境外,牛在全球广泛分布,其中数量较多的有巴西:13302万头(其中水牛72万头);美国:11404万头;中国:7808万头(其中水牛1900万头,牦牛约1300万头) 。印度养牛头数虽多,但由于宗教习俗等原因,生产性能较低 。西门塔尔牛分类常见种类1、普通牛(Bos taurus) 。分布较广,数量极多,与人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牛2、牦牛(B.run-niens) 。毛长过膝,耐寒耐苦,适应高原地区氧气稀薄的生态条件,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所产奶、肉、皮、毛,是当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资源 。3、野牛(Bison),如美洲野牛(B.bison)、欧洲野牛(B.bonasus)等 。可与牛属中的普通牛种杂交,产生杂交优势和为培育新品种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Bubalus bubalus)是水稻地区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则兼作乳用 。5、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角短,皮毛多为黄褐色或黑色,毛短 。多用来耕地或拉车,肉供食用,皮可以制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品种发展驯化的牛,最初以役用为主 。以后,特别是18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消费需要的变化,除少数开发中国家的黄牛仍以役用为主外,普通牛经过不断的选育和杂交改良,均已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如英国育成了许多肉用牛和肉、乳兼用品种;欧洲大陆国家则是大多数奶牛品种的主要产地 。英国的兼用型短角牛传入美国后向乳用方向选育,又育成了体型有所改变的乳用短角牛 。现代牛的生产类型可分以下4种:乳用品种:主要包括荷斯坦牛、爱尔夏牛、娟姗牛、更赛牛等 。奶牛肉用品种:主要包括海福特牛短角牛、阿伯丁-安格斯牛、夏洛来牛、利穆赞牛、皮埃蒙特牛、契安尼娜牛、林肯红牛、无角红牛、格罗维牛、德房牛、墨利灰牛,以及近代用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育成的一些品种,如婆罗门牛、婆罗福特牛、婆罗格斯牛、圣赫特鲁迪斯牛、肉牛王、帮斯玛拉牛和比法罗牛等 。兼用品种:主要包括兼用型短角牛、西门塔尔牛、瑞士褐牛、丹麦红牛、安格勒牛、辛地红牛、沙希华牛和中国的,以及用兼用型短角牛和瑞士褐牛分别改良蒙古牛和新疆伊犁牛而育成的草原红牛和新疆褐牛等 。役用品种:主要有中国的黄牛和水牛等 。有的黄牛也可役肉兼用,如中国的南阳牛,秦川牛和鲁西牛等 。70年代前水牛在中国一些地方也作乳役兼用 。此外,有些国家还培育成一种强悍善斗的斗牛,主要供比赛用 。除西班牙广泛饲养外,其他一些国家如墨西哥、秘鲁、葡萄牙等也有饲养 。关于中国的黄牛品种其中南阳牛、晋南牛、延边牛、秦川牛、鲁西黄牛是我国五大名贵牛种 。物种来源常见起源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 。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都有发现 。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 。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 。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7万年 。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 。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驯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野牛体躯高大(体高1.8~2.1米)、性野,毛色单一、多为黑色或白色,*** 小、产乳量低、仅够牛犊食用 。经驯化后的牛体型比野牛小(体高在1.7米以下),性情温驯,毛色多样,*** 变大,产乳量和其他经济性能都大大提高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冠归农,剑买牛 。繙图史,凿田畴,睢阳世世如金瓯 。”其他起源关于其他牛种的起源问题,凯勒(1909)曾认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驯化而来,但据近代对颅骨类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对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能产生后代并育成新品种的分析,证明瘤牛也起源于原牛,其在南亚驯化的时间大致与普通牛相同或稍迟 。中国古书记载的“牛”,即现代的瘤牛中国水牛的毛色、颅骨和角形等特征同印度野水牛极相似,故以前学者都认为中国水牛起源于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亚尼水牛(Bubalus arne) 。但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时期地层中发掘出的不下7个水牛种的化石研究,可证明其中至少有1~2种后来进化而成为现代的家水牛 。水牛中国水牛起源于南方 。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晚期亚洲北部受冰川侵袭,使原属热带性气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变得高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动物被迫向南方迁移的结果 。中国牦牛系由野牦牛驯化而来 。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区和藏北高原海拔4000~5000米高山峻岭之间,以及蒙古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北部仍有野牦牛分布 。牛的文化古代牛文化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 。”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 。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 。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著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 。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 。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少数民族牛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慰问耕牛的习俗,称为“献牛王” 。贵州的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 。这一天,让牛休息一天,让牛吃糯米饭 。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 。那一天,人们不再让牛劳动,并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别挂在两个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影子,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 。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祈祷耕牛平安健壮 。丧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礼俗中,是一个比较隆重的项目,其仪式是转戛,而转戛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砍牛 。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 。奠毕,屠牛分食而散 。”流行于云南中部、丽江山区的纳西族在丧葬时有跳牦牛的风俗 。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来客围在四周,跳丧葬舞,领舞者唱着挽歌 。歌舞毕,众人依次向骨灰跪拜 。随后牵来一头牛,提起牛耳,将一碗牛奶灌进去 。如果牦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如果不跳,再灌一碗,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就要另换一头再灌,然后捆住此牛的四蹄,请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子宰牛 。通常先取牛心,再剥皮分肉,将牛心、牛肉献于骨灰袋前,称“生祭” 。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称为“熟祭”,祭毕埋骨入土 。在汉族交际风俗中,有“结牛财亲”一说,流行于湖南一带 。在当地,一头牛几户公用的称为结牛财亲,并视作亲戚,牛的所有权一旦换成别人,其“亲戚”关系也到此结束 。流行于陕西留坝县等地的“牛王会”,是为老人做寿的称谓,因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为名给老人祝寿,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抢牛牛尾的婚姻风俗,流行贵州西北一带 。男女订婚后,女方要喂养一头黄牛,待婚礼那天将牛牵到现场,用两根绳索绊住牛腿 。然后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会立刻上去抢夺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来之前夺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则婚姻告吹 。【牛科和鹿客的区别】

牛科和鹿客的区别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