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策而临之的而是什么意思

执策而临之而的意思而:连词,表修饰,即在这里连接修饰语“执策”和中心语“临之” 。

执策而临之的而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千里而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创作背景
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 。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
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 。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执策而临之的而是什么意思】以上内容参考:—《马说》
执策而临之而什么意思出自唐人韩愈《马说》 。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
大意是:手持马鞭来到马跟前 。执策是临的状语,说明临的方法 。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宗大历三年至穆宗长庆四年,年五十六),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与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散文,诗,均有名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 。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
执策而临之的“而”的意思而:连词,表修饰,即在这里连接修饰语“执策(动宾短语)”和中心语“临之” 。翻译:拿着马鞭对着(千里马) 。
类似的句子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这类句式从总体上说重点在突出强调动作的行为方式,因此“执策”或“跂”修饰其后中心语的功用应该说相当明显 。
文言文中“之”“而”的各种意思.【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之】的用法的方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全文翻译全文翻译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