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的文言文意思

文言文“诸”的意思是什么?诸的解释:

诸的文言文意思

文章插图
众,许多 。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
犹“之” 。
犹“于” 。
语助,无实在意义 。
姓 。
【读音】:zhū
【解释及例句】
1.(形声 。从言,者声 。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例如:
①诸,辩也 。——《说文》
②诸诸便便,辩也 。——《尔雅》
2.又如:诸问(问辩)

3.众;各。
例如:
①诸郡县苦秦吏 。——《史记·陈涉世家》
②诸道桥梁 。——《资治通鉴·唐纪》
4.又 。

例如:
①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②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 。(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例如:
①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②诸人不知,瞒不得你 。——《西厢记》
6.作定语,相当于“其” 。
例如: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7.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

例如: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诗·邶风·日月》
8.“之于”的合音 。

例如:
①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
②投诸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
9.“之乎”的合音 。

例如:
①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②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10.相当于“于” 。
例如: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 。——《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 “诸”的意思“诸”在文言文中有这些意思:
1、形容词,众;各个 。如“诸位”(各位)
2、代词,相当于“之”(它) 。如《孟子·公孙丑》:“王如改诸,则心反予 。”“改诸”就是“改之” 。
3、代词兼介词 。相当于“之于”两个字 。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 。”等于“君子求之于己 。”
4、代词兼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 。如《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等于“不识有之乎?

现代汉语有“甭”这个字,也是“不用”的兼词,是由于读快了出现的“合音” 。
诸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诸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众,各个;兼词,用于句中,相当于“之于”;兼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相当于“之”等 。

文言文诸的意思
①众;各个 。《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
②兼词,用于句中,相当于“之于” 。《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
③兼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 。《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
④相当于“之” 。《孟子·公孙丑》:“王如改诸,则心反予 。”
诸的基本字义
1、众,许多:诸位 。诸君 。诸侯 。
2、“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
3、犹“之”:“能事诸乎?” 。
4、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 。
5、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
【诸的文言文意思】6、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