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不能两全什么意思“忠孝不能两全”,谚语,意思是效忠国家和孝敬父母不能同时顾及 。

文章插图
【注释】
效忠国家和孝敬父母不能同时顾及 。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 。”’
【忠孝不能两全什么意思】《警世通言》四O:“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二亲老迈,汝当朝夕侍奉,调护寒暑,克尽汝子妇之道!”
《东嗣列国志》七三:“吾举家受公子恩养,大德当报,忠孝岂能两全,汝必亟往,勿以我为念!”
【辨析】
这个是儒家的经典悖论啊 。
孝从血脉亲情出发,要求尊从家族里的长者 。从而推演出忠,要求尊从国家里的大家长 。
可一旦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怎么办?儒家就只能“灵活掌握”了 。一会儿是亲亲相隐,一会儿是大义灭亲 。这样就搞到面对“忠”“孝”两难的当事人,根本无所适从 。怎么做都有人可以拿着道德标准来套你,来治你 。
此背景下,问题无解 。或者说只能让权威者来“一事一议” 。
【典故】
说到忠孝不能两全,我想到三国里的徐庶 。
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 。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
徐母训斥徐庶的话就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
徐庶做的没有错,徐庶的母亲说的也没有错 。
徐庶看重的孝,徐庶母亲看重的忠 。价值观不同而已 。
【示例】
忠和孝也是一样的道理,为国是忠,为家是孝,你只有一个,只能做一件事 。所以,忠孝是必然矛盾的 。但从宏观叙事上来说,国是大家,家是国的一部分,为国是忠也是孝,为家是孝也是忠,忠孝是同时完成的 。要么忠孝双全,要么不忠不孝,没有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 。
忠孝不能两全往往多见于注重细节的文学作品,进行宏观叙事的史书是不会这么写的 。
举个例子:《天龙八部》里面的萧峰 。
萧远山让他维持宋辽和平,耶律洪基要他攻打宋朝,听爹爹的话是孝,听皇上的话是忠 。两国交战生灵涂炭是不仁,阻挡义兄伐宋是不义 。萧峰听爹爹的话,选择保护百姓——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 。
萧峰觉得自己孝而不忠,仁而不义 。选择了自杀 。
这是小说,如果这是史实,史学家对萧峰的评价绝对是忠孝双全,仁义双修的大英雄 。
忠孝不能两全是什么意思?忠孝不能两全”,谚语,意思是效忠国家和孝敬父母不能同时顾及 。
、忠孝
释义: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 。
引证:(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 。”
译文:伯应(袁可立子)真是个忠于君国,孝于父母的人 。
二、难全
释义:难得十全十美 。
示例:自古忠孝两难全,精忠报国效岳飞 。
扩展资料
忠孝两难全的反义词—忠孝双全:
释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 。
引证:老舍《赵子曰》第二十一:“老人撅着胡子告诉他:‘忠孝双全,才是好汉 。’”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典故: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
古人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古人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或者为国家尽忠,或者为父母尽孝,二者只能选其一,无法兼顾 。
忠,中+心 。中:与客观时势的需求动态匹配的;心:主观意愿;故,忠:力求做到与客观时势的需求动态匹配,即,忠于天意、天理,天意天理即客观时势的普遍性需求 。
过去,普遍认为天子是天命、天意的代理人,所以“忠于天”简化成了“忠于天子,忠于领导” 。很显然,中华文化认为,天下最大的好事就是:凡事做到动态匹配,产生恰到好处的结果 。
所以,“忠”,力求凡事做到动态匹配,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和天赋使命 。孝,生+子 。生:产生;子:将来的发展越来越好的;故,孝:凡事都要力求长久好、子孙万代好 。
引申,你越孝顺父母,将来子孙越孝顺你,如此,最容易形成子孙万代的良性循环 。所以,忠,强调的是当下凡事匹配,做到最好;孝,强调的是凡事都要兼顾子孙万代的良性循环,将来好 。
我们看,忠孝两字,既讲了如何实现当下普遍好的原理,也讲了如何实现子孙万代好的原理,所以说,忠孝两全是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 。
扩展资料:
解读“忠孝不能两全”:
1、“忠”和“孝”都是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却必须选择一个、舍弃一个,真是让人头疼的两难抉择 。四川邛崃山有条山路叫“九折阪”,回曲九折,崎岖险峻,经常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 。西汉年间,有个叫王阳的官员,经过“九折阪”时,异常恐惧 。
不禁感叹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怎么能在这样危险的地方行走呢?”当即称病辞官 。西汉末年,有个叫王尊的官员,也经过“九折阪”,他看到地势险峻,就问随行的下属:“这是不是王阳畏惧的那条路?”下属说:“正是 。”
王尊告诉驾车的人:“走快点!王阳是孝子,我王尊却要做忠臣!”于是,后人把王阳、王尊的故事称作“阳孝尊忠” 。在这里,“忠”和“孝”(或者说“忠臣”和“孝子”)似乎成了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个极端 。其实,“忠”和“孝”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2、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就是这个道理 。选择“忠”,或者选择“孝”,都不能算错误 。忠臣可敬,孝子也同样可敬 。究竟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目中“忠”和“孝”哪一个置于首位 。
3、儒家经典《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王阳选择了“孝” 。《孝经》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事父母之“孝”应该转化为事君之“忠” 。
这是在提倡“移孝于忠”,“忠”成为政治化的道德 。在家尽孝,事君尽忠,是士大夫立身的道德准则 。所以王尊选择了“忠”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历代帝王都会要求臣下选择“忠” 。他们经常自我标榜“以孝治天下”,那是说给别人听的,他们最希望的是臣下的“忠” 。
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他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士大夫不能只在家尽孝,更应该事君尽忠,“忠”成为衡量政治化道德的尺度 。危难关头,当“忠”和“孝”无法兼顾时 。
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忠”而不是“孝”,“孝于家”应该让位于“忠于国” 。颜真卿也特别强调“忠”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议东都留守韦陟谥号,太常博士程皓谥为“忠孝” 。时任刑部尚书的颜真卿,立即反驳说:“出处事殊,忠孝难并 。
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 。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 。”(《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在颜真卿看来,忠孝不能两全 。孝则在家养亲,问寝问膳;忠则出仕事君,以身许国,势必无暇顾及养亲 。
所以说心可并存忠孝,而实际上难以两全 。作为士大夫,既然出仕,理当以天下为己任,以忠为念,则已无暇孝亲,所以说忠臣就不能做孝子 。颜真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不计个人安危,忠而殉难,堪称忠君报国的千古楷模 。
4、东汉时,鲜卑族进犯边境,辽西太守赵苞率兵迎敌 。不料,他的母亲被对方劫持为人质,并以此逼迫赵苞退兵 。在战场上,赵苞强忍悲痛对母亲说:“儿子乃国之官员,守土有责,不敢因私恩而废大义 。”一面哭,一面下令进攻 。赵苞是把“忠”置于首位 。
而他的母亲却惨遭杀害 。后人把这段故事,称作“赵苞弃母” 。鲜卑军队被击溃后,赵苞含泪将母亲安葬 。他对父老乡亲说:“吃着朝廷的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杀了自己的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 。如此,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他竟日郁郁寡欢 。
最终吐血而死 。他是夹在“忠”“孝”两难抉择中间的牺牲品 。这当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例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官员所面临的难题是:自己外出做官(尽忠),却难以侍奉家中父母(尽孝) 。有人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对立 。
5、元代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高堂称寿》说:“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 。”这番话,听上去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 。不过,还真就有人做到了 。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山东费县人王雅量考中进士,做了山西阳城县令 。俗话说“夫贵妻荣” 。
他的妻子孙氏,完全可以跟着他一起出门,去做官太太享享清福 。可是,王雅量并没有带妻子一起出门,而是把她留在家里,替他侍奉父母 。此后几十年间,王雅量去过很多地方做官,他宁肯自己过得清苦一点,也始终没有携带家眷 。
他本人在外面为国尽忠,他的妻儿替他在家尽孝,用这种方式做到了“忠孝两全” 。
自古忠孝难两全是什么意思忠孝难两全的意思是一个人同时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很难做得很好 。
之所以说自古忠孝两难全,是源自汉代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书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说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现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边孝顺、赡养 。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忠地君主也代表忠于这个国家,侍奉双亲也就是要侍奉老爸妈 。在封建社会,忠和孝是社会的或者说社会维持的两大基石,少了任何一个不可,以前的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就是这个原因 。
孔子也说过:一个人孝顺而喜欢违法乱纪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守法安 已,而喜欢叛乱这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孔子的这一主张就成了封建社会比较实用的以孝治国的政策,被历代君主所沿用 。但在有些时候,比如战争或其它的大事发生的时候 。
那么侍奉结双亲(以前侍奉双亲要求在双亲身边照顾他们的所有事,不能离开双亲,而且由于孝 道长时间沿用也变的有死板和保守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就会和尽忠于国家产生冲突 。孝是治国之本,一个不尽孝的人是会被所有人骂的,而且会受当时的法律严惩 。
忠孝不能两全忠孝不能两全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或者为国家尽忠,或者为父母尽孝,二者只能选其一,无法兼顾 。
“忠”和“孝”都是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却必须选择一个、舍弃一个,真是让人头疼的两难抉择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是因为古代战乱频仍,健壮的男人都被拉去打仗,基本是有去无回,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道,所以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
在忠孝统一的行为实践中,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忠孝两全;二是忠孝并序;三是以忠全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