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 , 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子非鱼 , 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你不是鱼 ,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文章插图
一、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 , 是鱼之乐也 。”
惠子曰:“子非鱼 , 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 ,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 , 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 , 子之不知鱼之乐 , 全矣 。”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 ,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我知之濠上也 。”
二、译文: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 , 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 。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 , 这是鱼的快乐啊 。”
惠子说:“你不是鱼 ,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 ,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 , 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 , 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 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 , 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 , 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
扩展资料: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出自惠子的一句话 , 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 。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 也有“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 。
文章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 , 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 , 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 , 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 , 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
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 , 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 , 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
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 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 , 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 , 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 , 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 , 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 , 返归无为 , 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什么意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 , 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 引申为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
一、出处
庄子的《庄子.秋水》 。
二、原文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 , 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 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 这就是鱼的快乐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 , 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 ,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三、解读
庄子在濠水桥上见到了桥下游动的游鱼 , 觉得它们很快乐 , 惠施因此提出质疑 , 说庄子并不是鱼 , 所以他并不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 。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 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人们无法感受到鱼的欢乐和悲伤 。因此 , 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物、事 , 都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去妄加揣测 , 所见所闻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 。也就是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扩展资料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 , 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 , 一问一答一气呵成 , 构成本篇的主体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 , 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 , 各不关联 , 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 , 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 , 似有游离之嫌 。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作为其中的六个寓言故事之一 , 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 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 , 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
子非鱼 , 焉知鱼之乐“子非鱼 , 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惠子说) , 你不是鱼 ,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下一句是“子非吾 , 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 这两句出自《庄子.秋水》中的一篇 , 是庄子与惠子的一段对话 。
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 ,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 ,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 子之不知鱼之乐 , 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
译文为: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 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 ,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 ,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 , 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 ,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 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 , 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 , 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 , 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 。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子非鱼 , 焉知鱼之乐 。我在以前有很多场合想表达这个说法 , 但是我又不会用简单的话语来概况这个思想 。这个是最近在看我儿子的国学经典漫画书上看到的 , 太精辟了 。古人的思想简直太厉害了 。当看到这句话及他的译文的时候 , 有一股醍醐灌顶的感觉 。
体会了很久这句话 , 然后再联想到郭德纲常说的:“未受他人苦 , 莫劝他人善 。”感觉很多时候我们都局限在自己的感觉里面 ,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的盲人一样 。自己的格局有限 , 我们只能感受到自己思想格局里面的事物 。
我们很多时候 , 就像鲁迅先生的《人话》 , 有一段道:“是大热天的正午 , 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 , 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 。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 , 醒过来的时候 , 就叫道:拿个柿饼来!’”
我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格局去想象别人所面对的事情 。我们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 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好多 , 人帮助过小猫 , 而小猫去抓老鼠送给它的“恩人”的故事 , 小猫用它的思维格局 , 给恩人们送来他认为是最好的东西 , 而我们却没有什么用处 。这就是思维格局差别导致的认知差异化 , 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最棒的馈赠 , 可能在对方的眼里分文不值 。
张爱玲说: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任凭你想象力再丰富 , 翻不出的 , 始终是现实和真相的手掌心 。
子非鱼 , 安知鱼之乐“子非鱼 , 安知鱼之乐” , 出自《庄子.秋水》 。
意思是:说明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 也有“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 。二人的辩论言辞有诡辩之疑 。
拓展资料: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 ,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 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 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 子之不知鱼之乐 , 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 ,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
译文:
庄周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 。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 , 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 , 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 , 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 , 自然不了解你;
但你也不是鱼 , 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 , 刚才你问我说:'你是在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 , 这说明你是在已经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的情况下才问我的 。那么我来告诉你 , 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
寓意:
"子非鱼 , 焉知鱼之乐"这句话有三重的意思 。
第一、喻示异类之间无法相通 , 彼此之间并没有办法交流感情 , 只因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 , 很难强求 , 当然就是说 , 鱼有鱼的欢乐 , 你有你的悲伤 。
第二、切莫人与人之间的境遇和经验不同 , 切莫“以己观人” 。观看鱼儿的快乐自由是这样 , 鉴察人物时也是这样 。
这个错误往往是最普遍的识人错误 , 可惜并不为多数人所察觉 。
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 , 往往造成重大损失;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 , 容易扩大所喜欢人的优点 , 夸张所厌恶人的缺点 。
比如当在喜欢一个人时 , 就将对方的缺点当成优点 , 一旦生厌 , 就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这样的识人法自然容易亲小人 , 远贤臣 , 使得家不安、国不国 , 公司的大好形势就在一念之间断送了 。
第三、古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谐音字 , 所以就变成了"子非余 , 焉知余之乐" , 意思很平实 , 人心隔肚皮 ,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心愿 , 你不可能完全理解 , 所以 , 你的悲伤 , 你的欢乐都属于你自己 , 是别人夺不走要不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