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谁说的,什么意思?答:是孔子说的

文章插图
原文句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解释:孔子说: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本质(质朴)胜过修饰他的文采,就会显得非常粗野,:一个人的表现,文采胜于本质(质朴),就会显得非常虚浮(空),只有文采和质朴相匹配,是真正的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更加通俗地理解:
一个人天生就是空白的,没有学到任何知识的情况下表现得相对鲁莽,无理;如果长大后,还没有通过学习来改变这种空白,那么就表现得非常鲁莽,打个不恰当的比分,就是街边那些游手好闲的混混,行事鲁莽无理;如果过分改变了那种空白,那么就会显得很虚浮,就是很不靠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作,德不配位,让人觉得非常不可信;只有质朴与修饰想匹配,才是真正的君子
以上就是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谢谢!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原句出自于《论语·雍也篇》 。
句中部分字词解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
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
扩展资料: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 。
《论语·雍也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
出处:《论语·雍也篇》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 。
文本解读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 。“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 。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 。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 。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 。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言行的书 。
“质胜文则野”的意思是物质需求战胜精神需求的时候就遵从自然法则,物质享受是主要的追求,商纣王在后期治国太过于野蛮最终亡国,就是质胜文的结果 。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是精神需求战胜了物质需求的时候就遵从社会法则,精神享受是主要的追求,人们就会追求功名利禄,春秋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文胜质的结果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中“文”是文雅的意思,“质”是朴实的意思,“彬彬”是形容人有礼的样子,只有文雅与质朴并存,互相包容互相转化才符合君子的本质,
无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是过犹不及,都是不符合仁礼的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体现了儒家以人为本的中庸思想也就是现在我们国家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 。
- 重庆彭水县属于哪个区
- 国庆节加班不给加班费算不算违法
- 济南火车东站到遥墙机场大巴
- 青海二建报名时间2022年
-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及内容
- 型钢材价格多少钱一吨
- 白色风车歌词
- 炸薯条不用冷冻的做法
- 十三号返回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