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者之可追

悟以往之不见 知来者之可追什么意思 ?“悟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终于觉悟到 , 过去做错了的事已经不能改正;同时也意识了 , 未来的事还可以挽救 。

知来者之可追

文章插图
【知来者之可追】这句话出自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 , 下面带大家回忆一下当初学过的这篇课文吧 。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东晋 · 陶渊明
余家贫 , 耕植不足以自给(jǐ) 。幼稚盈室 , 瓶无储粟(sù) , 生生所资 , 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脱然有怀 , 求之靡(mí)途 。会有四方之事 , 诸侯以惠爱为德 , 家叔以余贫苦 , 遂见用于小邑(yì) 。于时风波未静 , 心惮(dàn)远役 , 彭泽去家百里 , 公田之利 , 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 , 眷(juàn)然有归欤(yú)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 , 非矫(jiǎo)厉所得 。饥冻虽切(qiè) , 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 , 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kānɡ kǎi) , 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rěn) , 当敛(liǎn)裳(chánɡ)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情在骏奔 , 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 , 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 , 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sì)岁十一月也 。
归去来兮 ,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 奚惆怅(chóu chànɡ)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yáng) ,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 恨晨光之熹微 。
乃瞻衡宇 , 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 , 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 , 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 , 有酒盈樽 。引壶觞(shānɡ)以自酌 , 眄(miǎn)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 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 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qì) , 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xiù) ,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yì)翳以将入 , 抚孤松而盘桓 。
归去来兮 , 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 , 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 ,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 , 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 , 或棹(zhào)孤舟 。既窈窕(yǎo tiǎo)以寻壑(hè) ,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 感吾生之行休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huánɡ)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 , 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 , 或植杖而耘(yún)耔(zǐ) 。登东皋(ɡāo)以舒啸 , 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 乐夫天命复奚疑!
对文言文苦手的小伙伴看这里 , 我来分享一下这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吧 。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 。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 , 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 , 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 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 , 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 , 朗朗上口 , 韵律悠扬 。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 , 舒缓雅致 。有时用叠音词 , 音乐感很强 。如“舟遥遥以轻飏 , 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 , 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对偶句 , 或正对 , 或反对 , 都恰到好处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 , 时而写景 , 时而抒情 , 时而议论 , 有景 , 有情 , 有理 , 有趣 。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 , 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 , 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语言朴素 , 辞意畅达 , 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 , 感情真挚 , 意境深远 , 有很强的感染力 。结构安排严谨周密 , 散体序文重在叙述 , 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 , 二者各司其职 , 成“双美”之势 。
辞前有序 , 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 , 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脱然有怀” , 及“彭泽去家百里 , 公田之利 , 足以为酒 , 故便求之” , 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 , 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 。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 , 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质性自然 , 非矫厉所得” , 是弃官的根本原因 。几经出仕 , 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 , 即是丧失自我 , “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 , “饥冻虽切” , 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 。语言虽然和婉 , 意志却是坚如金石 , 义无反顾 。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 , 只是一表面原因 。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 。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 , 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 。辞体源头是《楚辞》 , 尤其是《离骚》 。《楚辞》的境界 , 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 。《归去来兮辞》的境界 , 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 。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 , 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 。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 , 士人理想无从实现 , 甚至生命亦无保障 , 这时 , 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 。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 , 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 。陶渊明 , 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 。《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 即在于此 。
在两宋时代 , 《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 , 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 。”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格非说:“《归去来辞》 ,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 , 殊不见有斧凿痕 。”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 , 虽托楚声 , 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 。宋人这些评论 , 是符合实际的 。(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 , 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 , 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 , 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 , 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 , 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 , 也还有‘精卫衔微木 , 将以填沧海 , 刑天舞干戚 , 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 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 , 我们感到了沉重 。






“悟以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出自:出自: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
“悟以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的意思: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 , 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
原文节选:归去来兮 ,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 恨晨光之熹微 。
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 , 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 , 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 , 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 , 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 , 微风吹拂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 , 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
扩展资料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 , 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 , 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语言朴素 , 辞意畅达 , 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 , 感情真挚 , 意境深远 , 有很强的感染力 。结构安排严谨周密 , 散体序文重在叙述 , 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 , 二者各司其职 , 成“双美”之势 。
这篇辞赋 , 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 , 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 , 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 ,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 , 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
辞前有序 , 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 , 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脱然有怀” , 及“彭泽去家百里 , 公田之利 , 足以为酒 , 故便求之” , 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 , 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 。
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 , 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质性自然 , 非矫厉所得” , 是弃官的根本原因 。几经出仕 , 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 , 即是丧失自我 , “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 , “饥冻虽切” , 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 。
语言虽然和婉 , 意志却是坚如金石 , 义无反顾 。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 , 只是一表面原因 。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 , 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 ,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 , 字元亮 , 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
《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 , 后去职归隐 , 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 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
-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是什么意思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 , 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
出处:《归去来兮辞·并序》【作者】陶渊明【朝代】魏晋
归去来兮 ,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 觉今是而昨非 。

白话释义: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 , 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 , 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 , 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 , 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 , 之前的错误 。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 , 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 , 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 , 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 , 任官十三年 , 一直厌恶官场 , 向往田园 。这次辞官回家以后 , 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 , 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 , 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 , 并赋《归去来兮辞》 , 以明心志 。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 , 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 , 十三年中 , 他曾经几次出仕 , 几次归隐 。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 , 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 , 军阀桓玄篡晋 , 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404) , 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 , 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
至义熙元年(405) , 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 , 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 , 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 , 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 , 谄上骄下 , 胡作非为 , 廉耻扫地 。
一个正直的士人 , 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 , 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 , 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 , 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