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战争使得巴铁民不聊生 , 那印度自己好不好受对印度经济有没有影响其实印巴战争双方都不是赢家 , 但是说谁输得更惨 , 那一定是巴基斯坦 。印巴战争 , 一共分三次 , 前两次印度都没有得手 , 但是第三次印度却成功肢解巴基斯坦 , 有很多人说印度在巴基斯坦内乱之时 , 趁机出兵 , 致使巴基斯坦东西分裂 , 但实际上最终巴基斯坦分裂不是因为印度 , 而是巴基斯坦当时自身发展的落后国家资源无法公平分配给东西两个部分 , 而导致东巴基斯坦萌生了独立之意 。
当时的印度可是应东巴基斯坦之邀出兵进入 , 从这一方面来看 , 确实虽然印度算不上好过 , 但至少在当时相比巴基斯坦而言过得更好 , 我们在评价的时候 , 不能以现在的巴基斯坦去衡量 , 而是也当时临近分裂以及分裂之后的巴基斯坦做比较 , 东巴基斯坦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 , 大家看一看基本的生活状态 , 曾经的西巴基斯坦对东巴基斯坦的发展 , 由于自身发展问题 , 显得不管不顾 , 但同时防备东巴基斯坦的独立 , 限制东巴基斯坦的自治 , 但是有什么资源也不给 。
再加上两部分之间的领土 , 也没有任何交集 , 所以在当时东巴基斯坦自己都过得民不聊生 , 西巴基斯坦还要要求东巴基斯坦在政策上听从自己 , 在经济上要率先支持和发展西巴基斯坦 , 这明显就是一个重大失策 , 而印度只不过恰到好处的做收巴基斯坦东西敌对的渔翁之利而已 。
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1. 印度的历史教科书里面好像并没有刻意地重点关注这场战争 。
2. 但是这场战争在民众之中影响奇大 , 简单来说相当于他们的甲午 。
3. 一般印度民族主义者会把此战定性为中国对印度的“侵略” , 并同时强调当时印度没有出动空军 , 否则可以逆转局势 。
4. 普通印度人无论立场 , 基本上认为尼赫鲁的领导力缺失是败战的罪魁祸首 。(此战过后 , 尼赫鲁在印度国内声誉一落千丈 , 并且很快病逝了 。)
5. 这场战争深深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信任 。战争之前宣传的“中印是兄弟” , 战争过后成为了中国背叛了印度的证据 。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对中国抱持戒心 , 但并非敌意 。这场战争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国的一个原因 , 但并不是最主要原因 ,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印度最大的敌人巴基斯坦的关系实在好得是一塌糊涂 。
为什么强大的印度 , 在8月份的印巴冲突中 , 一直都处于劣势呢?大家都知道 , 印度作为大国 , 并且是南亚的霸主 , 在各方面是完全碾压巴基斯坦的 。但是在这次的冲突中 , 印度却屡屡占了下风状态 , 这是为何?而且因为印度的经济完全能够支撑国家去购买大量的军事设备 , 来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 , 为何还在这次的冲突中 , 表现的一点都不像印度大国的风范了?甚至巴基斯坦已经有了占去上风的状态了 。

文章插图
其实也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非常厉害的 , 而且在各方面都完全碾压了巴基斯坦 。但是没有人注意到巴基斯坦其实也在改变 , 而且在这次战役中 , 其实都不算开战 , 不过是一场边境冲突而已 。所以在某些方面 , 或许印度根本就没有放手大干 。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 , 所以才有了巴基斯坦占上风的假象 。
其实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 大家都知道的是印度的空军虽然规模庞大 , 其实这次的边境冲突 , 根本没法使用印度的空军去战斗 , 所以在某些方面 , 巴基斯坦的空军战机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导致印度隐隐落后了几分 。当然这只是因为地势的局限 , 而不是真的巴基斯坦就比印度厉害了 。
【巴基斯坦评价中印战争】其实在两方的摩擦中 , 要让冲突变为战争也有着很多因素的 。而且这次冲突中 , 印度的态度并不强硬 , 也导致巴基斯坦似乎在唱独角戏一般 。但是在飞行员这方面确实是巴基斯坦牢牢的抓住了飞行员的素养和纪律 。而印度在这方面是属于放养形式 , 根本无法跟巴基斯坦比 。这也是为何这次冲突中 , 印度占下风了 。
中国和印度的边境争端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
针对印度媒体关于中印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对峙(外交词汇称“相持”)的报道 , 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迅速做出了回应 。类似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 , 在中印边界划定之前也还会可能再次发生 。中印边界争议显然已经成为维护中印边境地区和平稳定的潜在威胁 , 也对两国之间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成挑战 。
但相比于以前类似对峙事件 , 这次边境对峙事件有所不同 , 释放出一些危险信号 。一是这次印军越境是在双方有共识的无争议边界地段 。按中国外交部说法 , 印度越境的中印边界锡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 , 并由印度政府多次以书面形式确认 。印度违反条约和共识 , 既违反了印度承担的条约义务 , 也破坏了国际法上的“禁止反言(estoppel)”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