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什么节

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哪个【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什么节】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 。

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什么节

文章插图
2009年9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 。
起源于中国古代 ,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 , 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 民间有“扒龙船”“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习俗 。
端午节的发源: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 , 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 , 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
我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 。
2006年5月 , 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 , 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节名涵义
端午节 , 起源于中国 , 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 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
总的来说 , 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 ,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 , 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 , 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 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 , “午”为“中” 。“端午” , “中正”也 , 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 , 天干承载天之道 , 地支承载地之道 , 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 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 , 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 , 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 , 既“得中”又“得正” , 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 , “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 , 端亦有“初”的意思 , 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 亦谓端午 。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什么?烤龙舟 , 挂艾蒿和菖蒲 , 端午节吃粽子 , 放纸鸢 , 洗草药水 , 扎五色丝线 , 中午自来水 , 投阳岁 , 泡龙舟水 , 穿豆娘 , 贴午签 , 拜神祭祖 , 画额头 , 抽苍术 , 躲端午节 , 避五毒 , 采药 , 做凉茶 , 喝蒲酒 , 雄黄酒等 。端午节是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
2009年9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核批准中国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