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什么意思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 。
大意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 。
致广大: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 。尽精微:尽心于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 。
极高明:致力于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 。道中庸: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的途径 。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出处:《中庸》
《中庸》精选: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然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 。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 。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
翻译: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浩荡荡,生长发育万物,与天一样高峻 。充足而且伟大啊,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等待圣人出现后才能实施 。因此说,如果达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会成功 。
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过去所学习过的从而获取新的认识,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 。
这样,在上位时不骄傲,在下位时不背弃 。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主张被接受采纳,国家政治黑暗时以沉默保全自己 。《诗经》上“既明达又聪慧,这样才能保全自身”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愚蠢但又只凭主观意图行事,卑贱但又好独断专行,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却要恢复古代的做法,这样的话,灾难就要降临在他身上了 。”不是天子,就不议论礼制,不制定制度,不考核文字 。
现在普天下车辙统一,文字统一,伦理观念统一 。虽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没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轻易制礼作乐,虽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轻易制礼作乐 。孔子说:“我解说夏代的礼法,但杞国的文献不足以验证 。
我学习殷朝的礼法,仅仅有宋国保持着它 。我学习周代的礼法,现在正实行着它,因此,我遵从周代的礼法 。”
扩展资料:
《中庸》的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 。”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 。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 。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 。”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 。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
尽精微致广大的含义是什么致广大: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 。尽精微:尽心于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 。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的一句话,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 。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 。
结构特色: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
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 。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