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供养和承事上师对自己的上师要作供养 。对上师的供养有三种 。(1)财物的供养:经常用自己心爱之物供养上师,有能力的也可作金钱的供养,但以不影响家庭生活为限 。(2)身口意的供养:把自己的身口意悉皆供养上师 。自己的身为上师而行,口为上师而言,意为上师所想 。(3)法供养:受灌顶之后,如法精进修行,以切实的证量和利益众生来作为对上师的供养 。上述三种供养中,以法供养为上品,身口意供养为中品,财物供养为下品 。这里有两点要作说明:(1)具德上师对财物是无贪的 。弟子对上师的供养,并非上师拿来享受,多用于建设道场、弘扬佛法或救济有困难的众生 。如果说上师的生活条件比一般群众要好一些,那是“佛法庄严”之所需 。本来佛法无相,但凡夫俗子是见佛法庄严而来归投的 。(2)金刚乘中有灌顶的传统 。弟子在求灌顶时又常常作财物的供养,但要明白,这并非金刚上师们把佛法当作“专利”,向弟子索要“转让费”的 。金刚乘教法又称密法,其之所以密,是因为这些法门有极强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特质和根性的弟子,上师给予针对性的法门,使之得到最大的收益,以最快的速度成就 。如果一个人学了对他不适合的法——即使很高深,也得不到实在的利益,可能还有很大的害处 。正如治病的药也要对症才是良药,佛法的不同法门对于修行者也应该对症,这是讲究灌顶的必要性之一 。这个意义上,灌顶就是授权之意 。另一方面,上师持有直接来自佛陀的不断加持,灌顶又是加持力不断传递的方法,这又是灌顶的另一个必要性 。至于在求灌顶时常作财物供养,其究竟的意义是在于弟子对上师的虔敬心、信心和诚心,使弟子心扉的打开,得到与上师的相应,以及加持得以传递 。弟子对上师供养的财物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发心 。发生在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活佛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在一次大法会上,成百上千的信众中有供养各种珍宝的和大笔金钱的,他并不注意,所有供品皆由工作人员收管 。其中一位贫穷老人供上的一只已缺了一个口的旧碗,他却亲自接过并在头上顶了一顶,然后放在高处以示敬意——这个缺碗代表着这位老人完整清净的发心!有条件的还应该在上师身边多做承事之行 。例如在上师家承担一些事务乃至家务,照顾上师的起居 。这也是一种身的供养,更可以借此机会学习上师的高贵品德,听闻上师的开示 。上师交给办的事,肯定是利益众生的事,一定要尽力办好 。如果由于能力有限或条件不允许而没办成,应向上师如实汇报,并表示歉意 。要注意的是不能由于常侍上师身边或为上师做了好多事而产生慢心注[19] 。如果对上师起慢心,那么天天把上师顶在头上也得不到上师的加持!还要注意的是,常随上师左右,会因习以为常而忘失承事上师的规矩而失去应有的恭敬心 。这种心态发展严重了会毁坏与上师的三昧耶誓约 。附二、弟子对上师应遵循的规范承事上师应遵守的规矩很多,有的人觉得不可理解甚至不以为然 。金刚乘中对上师又是信赖,又是恭敬,又是供养,又是承事,弟子简直都压缩到最小的程度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有两个方面的道理 。一方面,人之所以为凡夫,全是因为执着,由执着而生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等根本烦恼 。金刚乘有殊胜的对治法门故称金刚(无坚不摧) 。对上师的具信、恭敬、供养、承事都是从外相上对治人们的贪嗔痴慢疑等根本烦恼的 。另一方面,表相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道理 。金刚乘是不共之密法,不是每尊佛出世都向众生开示密法,也不是每个大劫都有密法住世 。只有在少数几个大劫中众生的共业成熟足够的功德,才有密法传世 。这并不是佛不肯传,而是众生的福分不够,不足以修习金刚乘,只有少数人具有修密法的根基 。皈依金刚乘的弟子,对上师应有牢不可破的信仰之心,要把上师当作佛来看待,生起清静圆满的信心 。如果弟子见到上师有不合乎佛法之言行,那是弟子心中业障的显现,弟子应该自己作深切忏悔 。因为上师是成就者,有时会行种种方便之法以度众生 。但弟子愚痴,不解真意,故不应以己之见去怀疑上师的清静圆满,更不可出毁谤之语或作出妨碍上师弘法事业的行为来 。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对上师的具信、恭敬、供养、承事,即是培养这些品行的有效方法 。1、礼敬:见上师应顶礼,如常侍上师身边则应当早中晚三次顶礼 。求法或请开示之前应顶礼 。上师赐给佛像、经书、加持物乃至一口食物都应顶礼而接 。如有过失应当对上师顶礼并发露忏悔注[20] 。赞美:对上师的高贵品格和功德,应该在自己的心中和人前常作赞美,这即是弘扬佛法的方法,也是求得上师加持以及与上师相应的好方法 。这和阿谀奉承、讨好卖乖不是一回事 。如果怀有阿谀奉承、讨好卖乖之心,那就与法相违背了 。供养:精进如法修持,身口意随顺上师遣用,用能让上师喜悦之物或自己心爱之物向上师作供养 。这是培养舍心、恭敬心和求得加持与相应的良好途径 。承事:努力办好上师交给的事,为上师料理生活、照顾上师起居等,不遗余力地去做 。2、不毁谤:对上师身、口、意以及他坛城中的一切不可做些许的毁谤之词,否则有损甚至摧毁三昧耶戒 。不轻视:对上师应作佛想,不可因见到上师也和凡人一样吃喝睡眠甚至表现出喜怒哀乐,便认为“上师也只不过如此一个人而已” 。这种轻慢的想法是极端有害的,这会有损甚至摧毁三昧耶戒,失去了获得上师加持的机会,断了自己的善根 。不碍师:不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有碍上师弘法利生事业的事,更不可让上师为这些事忧虑,否则会大大折损自己的功德,或现世罹患疾病、早死 。如不忏悔,死后还会下金刚地狱 。3、恭敬上师(1)不可足踏或跨越上师的鞋子、衣物、座位或其他用品,上师的东西不可取而自用 。(2)对上师的物件应如同对上师一般恭敬,对上师的家人和上师身边的侍者也应恭敬 。(3)在上师面前,不包头,不翘足,不高坐,不两手叉腰,不长伸足,不靠墙或椅背等,不搔首弄足,不曲指作响,不打哈欠,不涕唾,咳嗽、打喷嚏应避开或以手遮挡 。(4)上师站立时弟子不得坐卧,上师坐时弟子不得卧 。在坐卧时,上师起身时弟子也当即随起 。如病卧在床,见到上师来到前面,不能起身也当欠身以表恭敬和歉意 。(5)上师居处附近,不唱歌跳舞作乐,不高声喧哗 。(6)在上师前不可与人争执问题 。与上师对话不可有不敬身形和手势 。与上师对话当语气柔和恭敬 。不可打断上师的话 。向上师禀白应语言简练,不可多占上师的时间,以便上师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或利益众生 。(7)于上师当面或背后不可直呼上师的名字,如要提及上师的名字则应当加上尊敬的称呼 。(8)在上师前衣着应当整洁得体,不可袒露或过于花哨,也不要过于不修边幅 。(9)行路时应在上师的左后侧,不走上师前,不踏上师足印和影子 。上山坡上楼梯应在上师之后 。下山坡或下楼梯时应在上师前,如果来不及在前走,则应稍等,待上师走过之后再下楼 。如逢天黑或路不好走时,弟子应该向上师禀白之后先行,保证上师的安全 。(10)上师有吩咐或开示时,应合掌恭敬聆听,正确领会于心,不可打断上师的讲话 。打断上师的话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弟子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上师可能给予的珍贵开示 。(11)向上师求法时,应先行顶礼 。当上师婉言拒绝时,说明传法的时机尚不成熟,便不可勉强,因为上师知道因缘 。否则上师可能因为慈悲而勉强传法,这会伤害到上师,也会伤害到求法者 。(12)得到上师的灌顶和加持时,就作一定的供养 。最好是代表纯净心的哈达和适当的钱财,这是对法和上师的恭敬,也是对佛的供养 。4、关心上师(1)当上师在修法或会见客人时,不要打扰他,以免妨碍他利益众生的事业 。(2)上师常常会因为考虑和处理利益众生之事而忘记自己的身体,这时,在身边的弟子应该关心上师的身体健康 。(3)上师肩负着利益一切众生的重担,他每天都很辛苦地为众生的事情而操劳 。没有很要紧的事时,不要占用上师的时间,让上师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或修法 。
【女弟子如何供养上师】

文章插图
皈依时怎么供养师父?现在比较通用的就是金钱供养,比较直接 。
也可以物品供养,比如买好的大米白面什么的,也可以的 。
我皈依的时候不懂供养这件事,但是看着居士们拿钱,我还觉得奇怪呢 。心中小小非议,但是没说,不过我倒是心甘情愿开开心心的去买了一大兜子苹果,送给皈依师父,她也很开心 。出家师父一般不会计较这些 。我也很开心,当时没拿钱 。后来懂了,觉得很惭愧,自己太过浅薄了 。借此机会,我忏悔往昔不懂事,希望佛法僧原谅我 。
供养出家师父,也是功德 。我们不应该贪图功德,因为三宝是我们所依持的靠山,没有僧,佛法就失传了 。我们今天也就得不到佛法的依持 。所以我们要对出家师父恭敬供养 。
皈依上师,初次见面应如何供养?,若想皈依上师,请上师做归依三宝生根活佛答:“皈依”就是与三宝结善缘,拜僧为师而进入佛门的修行之道,用自己的“身口意”依靠三宝,跟随佛学习智慧,修习正法;供养就是为自己积累福报,用自己的“身口意”供养三宝与上师 。“供养”和“皈依”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关系,“皈依”是自己的精神依靠三宝,供养是在自己的能力许可下用“身口意”供养三宝 。法供养也好,财供养也好,都要看自己的能力而去供养 。“皈依”不是为供养,而是为了进入佛道学习智慧;供养也不是为“皈依”,而是为了积累福报,增添福德 。若是你想“皈依”或者接受戒律,最好的供养就是法供养,而且供养时一定要有真心与诚心 。财供养则要看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自心的舍心而为 。拜见师父并不是要以金钱为主,而应该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去而去拜见师父,这样才能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