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是为了纪念哪一个名人呢?端午节纪念屈原,
中秋节纪念嫦娥,
重阳节纪念东汉时期的桓景,据民间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来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师学艺 。学了一身功夫下山,让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给一杯菊花酒,后来瘟疫除掉了,桓景赶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传至今,也被人纪念 。
元宵节纪念平吕,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
八月十五是纪念哪位伟人的?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中秋节与那位历史人物有关?嫦娥 。

文章插图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扩展资料: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 。《山海经》中古天帝——帝俊的女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恒娥(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娥,又作常娥 。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 。
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
在东汉之前,无资料明指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归藏》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 。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明嫦娥是后羿之妻 。
在部分民间传说中,将嫦娥与道教神话的月神太阴星君合并,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
——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历史人物一、中秋节与那位历史人物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不是与某个固定人物有关,而是有以下两种说法 。
中秋节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
节日起源: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
二、中秋名人故事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 。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
三、与清明,端午,中秋来历有关的历史人物与清明,端午,中秋来历有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介子推,屈原,古代神话传说 。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 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 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 不过的一个词 。
四、中秋节是为了纪念的是那个历史人物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 。
每当此时,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其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 。
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
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
【中秋节是纪念哪位名人】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有人则认为,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 。
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 。
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 。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南宋时,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 。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 *** 、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 。
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五、中秋节的来源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 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 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 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 记载 。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 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一书中 。
到魏晋时,有“谕尚 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 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 定的节日 。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 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 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 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这也是中国仅次于 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望采纳,谢谢 。
六、月亮有关的历史名人的故事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
很早,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
说法之一,月饼源于秦汉时长江流域一带的粘米饼子,时称糍粑,隋唐时成形,盛于宋代 。
也有史料记载,月饼最早出现是在南宋,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上出现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中秋月饼是在明代出现 。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用果馅做的月饼,自此人们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开始自己制作月饼,自家食用或是馈赠亲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 。那时的月饼大小形状各异,名称也很特别 。譬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制作的月饼名堂多而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 。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出现了设计精良、构图美妙、花纹灵细的装饰图案,充分体现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
还一种说法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源于北宋京师 。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