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之交的典故概括知音之交的故事:伯牙子期的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
扩展资料
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
交往的其他称谓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
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 。
知音之交的介绍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俞伯牙认定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在钟子期死后为钟子期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后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了 。

文章插图
古时有伯牙摔琴以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
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
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 。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
扩展资料:
故事: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
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
【知音之交的故事】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人物介绍: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 。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
八大之交的故事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本就看蔺相如不顺眼,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马就火冒金星,不服气了,并且暴跳如雷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这话被廉颇听到,于是他拉下老脸,脱下战袍,心甘情愿地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负荆请罪” 。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
3、胶膝之交( 陈重雷义)
相传东汉年间,分宜洞村人陈重自幼与南昌人雷义为友,两人同师学习《鲁诗》《颜氏春秋》,都是饱学之士 。当地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 。这本是天大的好事,可陈重非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向太守申请了十几次,太守都不同意 。
直到第二年雷义也当上了孝廉才罢休 。后来陈重与雷义都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代替同时做官的一个人受罪,被罢官免职 。陈重见雷义离去,自己也紧跟着以有病为由辞官回了家 。
回家后,刺史举雷义为茂才,雷义想把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同意,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 。时人以“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誉之,赞其深情厚谊似胶与漆那样黏结在一起,难舍难分 。
4、鸡黍之交( 元伯巨卿)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 。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 。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 。”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 。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 。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
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 。”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 。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
5、舍命之交( 角哀伯桃)
春秋时期,左伯桃与羊角哀一起去拜见楚王,路遇风雨,粮食仅够一人赶路,两人都想成全对方 。这一天,左伯桃让羊角哀去找树枝,自己把衣服全部脱掉,粮食放好,等羊角哀回来,左伯桃已经冻得奄奄一息 。
羊角哀悲痛不已,也要求死,左伯桃说,你如果死了,谁来葬我,弟之才能远胜于我,如果到楚国必然被重用,到时回来厚葬我 。羊角哀后来到了楚国,果然被重用,厚葬左伯桃,楚王追封了左伯桃 。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关羽)
三兄弟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协力同心,共扶汉室 。关羽死后,刘备和张飞也因为关羽报仇而死 。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两人友情深厚,成为佳话 。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好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祢衡十五岁的时候拜孔融为师,当时孔融虽然已经年近四十岁了,不过却与祢衡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故此人们称他们为忘年之交,意思是没有年龄差距的友情 。
知己知音的故事你知道吗知己知音的故事有高山流水、患难之交、庄子和惠子 、管仲和鲍叔 、高渐离和荆轲 。
1、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 。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 。两人结为知己 。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
2、患难之交
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 。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 。后来转任柳州刺史 。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
3、庄子和惠子
提起惠子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逍遥游》里被庄子嘲笑“有蓬之心”的惠施,惠子名家学派著名学者,“惠子多方,其书五车”,藕们今天“学富五车”的成语,典出于此 。惠子常常和庄子辩论,多半是居于下风 。
据说惠子热心用世,曾为梁相,怀疑庄子想取而代之,被庄子比喻好吃腐鼠的鸱枭 。好像庄子对惠子非常不屑,其实不然,他们是惺惺相惜,相互爱重的朋友 。
4、管仲和鲍叔
管鲍贫贱之交,两人一起做买卖,管仲不客气的拿大头,鲍叔不觉得他贪,因为知道管仲比自己穷 。管仲在战场上当逃兵,鲍叔不认为他怯懦,因为知道他有老母在堂 。
管仲辅佐公子纠,成了阶下之囚,鲍叔辅佐公子小白,是为齐桓公 。鲍叔极力举荐,管仲以此当上齐国国相,地位比鲍叔高,鲍叔并不介怀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
5、高渐离和荆轲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荆轲入秦之时,他和荆轲斗酒,在易水之宾为他击筑送行 。荆轲死了之后,他隐姓埋名,藏在宋子县一个富人的家里当帮佣 。
有一次,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时有客人击筑助兴 。高渐离听到筑乐,勾起了无线心思,高渐离像其他的仆人评论演奏者技艺的长短。此时后来被他的主人听到之后,於是令他表演一番 。
高渐离技惊四座,不多久,远近的人都知道宋子县有这麼一位音乐大师,消息传到了秦始皇那里,於是秦始皇传他进宫表演 。高渐离依然答应了 。但是秦始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於是让人弄瞎他的双眼,从此放心让他击筑 。
高渐离的筑,是乐器,也是武器 。高渐离在筑的中空灌铅,使筑既是乐器又成为武器 。在秦王听击筑著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秦王 。高渐离也没有成功而以身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