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文章插图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
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
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 。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秦至五代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 , 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 。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至清朝后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 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
2、兵书数量繁多 , 门类齐全 , 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
3、火器对军事思想的影响 , 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 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 , 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 , 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 , 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 , 研究敌情 , 提出了组织民众 , 军民配合 , 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 , 以逸待劳 , 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
第二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后 , 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 , 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 整顿军队 , 创练新军 , 筹办海防 , 兴办学堂 , 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 , 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 , 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
第三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 , 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 , 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 , 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 , 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
辛亥革命前后 , 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 , 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 , 设立党代表制度 , 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 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鲜明特征是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 , 博大精深 , 异彩绚烂 , 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 , 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 , 血染的理论财富 , 智慧的结晶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 , 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 , 即春秋战国时期 , 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
历史发展
著名的《孙子兵法》 , 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 , 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 , 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 , 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 , 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 , 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 , 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 , 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兵器 , 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 , 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 , 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都有哪些特点?1.最主要的是崇尚道义 , 师出有名 , 为正义而战 , 然近代以来的世界大战都是西方仗着军事强大为利益而发动 , 最终败给了正义
2.兵马未动 , 粮草先行 。每次大的战争或灾难爆发前 , 粮食储存为第一位
3.不战而屈人之兵 , 谁都不想打仗流血 , 毕竟受难的都是老百姓 , 如果能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应该没谁愿意动武 , 然常言道 , 所有的谈判并非是在谈判桌上完成的 , 谈判桌上多数情况下都是个签字仪式 , 因为大局在场外已定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古今中外都具有什么特点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1、重站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制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1、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2、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3、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