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哪一年?在2010年,中国GDP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文章插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排名第六位跃居到第二位,年均增速11%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0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8592元增加到29670元,外汇储备从2122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2.85万亿美元,增长了接近13倍 。
对世界经济贡献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根据世界银行计算,2002-2010年,中国在世界GDP的比重持续增加,中国对世界GDP增量的贡献率,2003年是4.6%,2009年增长到14.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 。
根据高盛研究,2000-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超过20%,高于美国 。2009年,中国进口量增长2.8%,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进口呈现增长的国家 。
中国在哪一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8月17日报道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14年美国经济规模是17.4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则是17.6万亿美元,中国在2014年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
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几个主要经济体为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德国,因为中国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所以这些经济体之间的排名经常发生变动 。而排名也是依据经济体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确定的 。
扩展资料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天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最具创新力经济体”排行中,高收入经济体继续占据垄断地位,但中国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脱颖而出,逐渐跻身“最具创新力经济体”前列 。
该报告指出,尽管高收入经济体在本年度排行榜上占据垄断地位,但作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的表现是个例外 。中国的排名脱颖而出,名列第29位 。中国创新表现已经非常接近于排名前25强的高收入经济体,特别是在诸如人力资本开发和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 。
-经济体
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是哪一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精确时间是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日本内阁府公布数据,日本退居世界第三,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二零一零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五万四千七百四十二亿美元,比中国少四千零四十四亿美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
简介 。
中国国土面积和美国大致相当,供不应求的资源却负载着地球五分之一的人口 。中国人均收入只有3600美元,和诸如阿尔及利亚、萨尔瓦多、阿尔巴尼亚等赤贫国家相当,而美国人那边则是46000美元 。
然而中国政府的指导方针却鲜有质疑,中国开始用其不断增强的外贸统治力、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美国债券持有量、对石油煤炭钢铁等一切自然资源的追求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领导人在外交舞台上愈发自信,依托于上万亿美元的能源交易,开始能在亚非及拉丁美洲施加巨大的影响力 。
请问一下中国什么时候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
更多关于中国什么时候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dcbb3161582138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我国是从何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2010年,日本被中国赶超退居世界第三 。日本2010年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 。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将面临的问题: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经济结构失衡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不断突出,日益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2、储蓄和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的储蓄占GDP的比重高达50%,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由于体制性因素,一些资源性行业、大企业借助垄断地位或者是政府的各种优惠和保护措施,积累了大量财富,这造成了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遏制了居民真实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 。
3、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要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与主要的大国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仅在绝对意义上严重滞后,而且相对于我国现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也严重滞后 。
4、流动性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 。从国际比较来看,以M2/GDP衡量的中国的货币化率(2009年为178%)不但高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而且也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 。过剩流动性加剧通货膨胀风险,也助推了资产价格泡沫,影响着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
5、经常账户顺差过大,外部失衡问题严重 。在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下,央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大幅上升 。为了控制市场上的流动性,央行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对冲操作,且对冲成本和难度越来越大 。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如果对冲不足,会造成货币投放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