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似真珠月似弓,为什么是“真”不是珍?重阳节又叫什么节其实,真珠就是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体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 。
古人将“珍珠”写作 “真珠”例不少,如唐贾岛《赠圆上人》诗:“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彩绳”;清孙枝蔚《代书寄呈大兄伯发》诗:“忆昨庚辰岁,米价如真珠” 。今人也有这么写的,如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珠贝》诗:“你是虹彩的化身,璀璨如一片朝霞……观念在心里孕育结成了粒粒真珠 。”“真”本义为未经人为的东西 。写作“真珠”,大概是因为古代的真珠皆天然形成 。现有人工养殖真珠,其义便与原义有所区别 。
按今天多数人的习惯,使用这个词时,还是写作“珍珠”为好 。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古诗《暮江吟》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不用“珍”而用“真”??真珠 通 珍珠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
露似珍珠还是真珠?是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

文章插图
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 。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
《暮江吟》的赏析
《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 。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
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 。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 。
【露似真珠为什么不是珍珠】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