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杀的名将

唐玄宗不那么昏庸无道,不贬杀哪些名将,何来安史之乱?唐玄宗在管理唐朝期间,他在朝政方面也算是鞠躬尽瘁了,他为唐朝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 。但是随着唐玄宗年龄的增长,他在朝政的一些决策上也出现了偏差 。唐玄宗开始昏庸无道,他不仅抢了自己儿子寿王的妻子杨玉环,而且他还重用一些昏臣 。例如:安禄山 。不仅如此,他还杀了唐朝很多忠臣,这引起了百姓们的反感,这也为安史之乱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唐玄宗杀的名将

文章插图
安禄山由于自己的能力突出,逐渐的在许多士兵中突出起来,张珪也开始慢慢的赏识他 。最后张珪把他引荐给了唐玄宗,安禄山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警引得了唐玄宗的喜爱 。之后安禄山凭借唐玄宗的喜爱在官僚之路上走得越来越顺利了,最后安禄山当上了平卢节度使 。
安禄山在当上节度使之后,他知道要想要一直得到唐玄宗的宠爱是非常难的,所以他便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讨好杨贵妃 。安禄山便把杨贵妃认作自己的义母,他便花了许多心思讨杨贵妃的喜爱 。皇天不负有心人,安禄山也深得杨贵妃的喜爱,唐玄宗也爱屋及乌对安禄山起了提拔之意 。
安禄山在唐玄宗的提拔下,安禄山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安禄山的野心也显露出来了,他不再满足于在唐玄宗的管理之下,他希望自己能当上皇帝 。于是,安禄山便一直密谋想要造反,安禄山为了这样的想法做了许多的准备,最后他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中发动了叛乱 。
而当时的唐朝由于处在太平盛世,军事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唐朝的军队对抗安禄山领导的叛军是根本比不过的 。并且在当时唐玄宗还杀了几位对唐朝忠心耿耿的将军,例如: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最后导致唐玄宗还要对抗这场叛乱也没有兵可以用,安禄山成功的发动了安史之乱 。
在唐朝时期有哪8位名将有灭国之功,最后被冤杀的是谁?如果要说中国古代名将,那真是数不胜数,最有名的莫过于“白韩李岳”四大军神;但要说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对名将的门槛最高,毫无疑问是唐朝,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唐朝,没有灭国之功或者堪比灭国之功的武将,都没资格被称为名将,实在是太恐怖了;而这里要盘点的是,唐朝有灭国之功的八大名将,看看都有谁吧 。
TOP、8 高仙芝
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原本是高句丽人,但当时高句丽已经是唐朝的一部分了,所以高仙芝跟随父亲入仕唐朝;这高仙芝不仅长得英武不凡,而且还极为有才,后得羌族名将夫蒙灵察赏识,自此平步青云,在20岁时就被授予将军,之后一路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

当时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 。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 。而后又进攻石国,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 。但没想到石国引大食来攻,高仙芝出击大食败归 。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
TOP、7 王忠嗣
王忠嗣是名将王海宾之子,在王海宾战死后,王忠嗣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后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 。之后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并率军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 。

而且王忠嗣还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 。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使吐谷浑降唐 。王忠嗣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 。唐玄宗对王忠嗣审讯,打算处以极刑,但在哥舒翰苦求下,将其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
TOP、6 裴行俭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乃是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 。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 。在西域时,各国多慕义归附 。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 。

后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 。在此期间,裴行俭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 。之后又率军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 。而且裴行俭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名将有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 。
TOP、5 薛仁贵
薛仁贵出生于武将世家,但到薛仁贵时没落了,以务农为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参军,从一个小兵做起;正所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薛仁贵就是如此,虽是一介小兵,但靠着自身的骁勇,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本事,很快就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注意,从此平步青云,连续越级提拔 。

自此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被后世誉为唐朝“战神” 。至唐高宗时,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
TOP、4 李孝恭
李孝恭是唐朝宗室,为李唐的统一和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官拜左光禄大夫、山南道招慰大使,负责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获朱粲 。迁信州总管,攻打南方军阀萧铣,立下战功,封赵郡王 。迁夔州总管,以名将李靖为副将,攻灭萧铣,迁荆州总管,成功招抚岭南诸州,镇压辅公祏叛乱,平定江南地区,拜扬州都督、宗正卿、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

贞观初年,任礼部尚书、河间郡王;为防止皇帝猜忌,他整日游宴,以歌舞美人自娱,所以很多人质疑李孝恭的能力 。其实李孝恭能力还是有的,但是为人实在是太低调了,可能是深谙为臣之道,生怕遭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但没想到在50岁是突然去世 。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名,仅次于长孙无忌 。
TOP、3 苏定方
苏定方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曾随父征讨叛贼,安定乡里 。隋末时期,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 。直至唐太宗在位时,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并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 。

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 。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 。晚年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后去世在任上 。
TOP、2 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 。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 。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不过李勣也遇到过危机,在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 。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 。”潜在意思是,如果李勣有怨言,你也可以轻松将他杀掉,这就是帝王心术的可怕之处 。
TOP、1 李靖
李靖仪表魁伟,善于用兵,长于谋略,是隋朝凉州刺史韩擒虎外甥;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 。晋阳起兵后,效力唐朝,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 。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 。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为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后世称李靖为唐朝“军神”,同时也入选了古代四大名将 。
唐朝时期的名将实在太多了,甚至比汉朝还要多,有灭国之功的名将也远不止以上八位;唐朝为什么这么强大呢?其实以上八位名将的由来就可以看得出来,唐朝是一个十分包容的王朝,只要是真心为唐朝效力的人才,唐王朝就会毫不犹豫的提拔,而且以上名将中,只有高仙芝是被冤杀的,而且不是皇帝下令,而是遭宦官诬陷所杀 。正是应了那句名言——有容乃大 。

唐朝生死之战哪些人被李隆基逼死,安禄山睡着都能笑醒?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唐玄宗一直不相信安禄山反叛,直到四镇轻易被占领 。多位将军被唐玄宗逼死,例如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将军 。唐玄宗在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后悔不已 。天宝元年,将士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经理过战争,战斗力大大削弱,数位将军被唐玄宗害死,军队中已经没有领兵之人,安禄山的叛军很快的越过潼关 。无奈之下,唐玄宗只能逃往蜀地 。此后,天下大乱 。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王忠嗣将军多次劝谏唐玄宗时刻警惕安禄山,但还是无济于事 。最终还被害死 。王忠嗣去世后,安禄山睡觉都能笑醒 。王忠嗣掌管四镇的节度使,是安禄山的劲敌 。王忠嗣将军一死,河北的防线全部落入了安禄山手中,这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唐玄宗还在自己的梦中 。
战争爆发后,唐玄宗命封常清和高仙芝防守潼关,只要潼关不失去,京城就不会有危险 。潼关这重要的地方,需要将士们的齐心协力 。在高仙芝的死守下,安禄山已经有几个月无法继续前进,只要继续防守,这场战争很快就会胜利 。但是唐玄宗昏庸无能,他以为这两位将军没有能力去歼灭叛军,只防守不去击败敌军 。一怒之下就把高仙芝和封常清杀害,这件事过后,军队中人心惶惶 。唐玄宗忽视了安禄山的军队,只想很快的平定叛乱 。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军的局势越来越差,继任的哥舒翰依然闭关不出 。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兵,无奈之下,唐军颓败而逃 。长安也相继失守 。
如果唐玄宗不那么昏庸无道,不错杀谁,何来安禄山安史之乱?如果不错杀四大名将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和著名宰相政治家张九龄,也许就能避免这场安史之乱 。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仅给皇室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还有老百姓也深受其苦,几乎摧毁了大唐王朝 。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干儿子,地位尊荣可想而知 。再加上他的战功赫赫,是盛唐第一猛将,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刚烈勇猛,对兵法了解透彻,运用灵活,收服了契丹吐蕃等多支部队 。虽然他功高,但是他却对唐玄宗忠心耿耿,谁知最后却死得不明不白,暴毙而亡,这其中原委只有亲历者才能明白 。
哥舒翰是王忠嗣手下的大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喝酒,也因为酒被革职,哥舒翰在高仙芝,封常清死后,曾被委以重任,但是却被唐玄宗的疑心,故技重施杀了哥舒翰 。
高仙芝是一代名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带领军队,亲自征讨小勃律国 。他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个远征阿拉伯帝国的唯一之人 。在安史之乱刚刚爆发时,他选择静观其变,避其锋芒,结果被唐玄宗用“畏敌罪”杀了 。
封常清原来是高仙芝的副将,由于他本身能力卓然,加上高仙芝的提携,后来他二人被称为“帝国双壁”,在安史之乱中,和高仙芝一样被处死了 。
这四名大将都是盛唐时期响当当的,能力功绩是有目共睹的,谁知道全都被害死,以至于安史之乱时没有了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支持 。

安史之乱初,叛军的进军受阻,唐玄宗为何要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安史之乱发生后,叛军长驱直入,封常清和高仙芝见敌势甚盛,商量后退守潼关避其锋芒,也为日后唐军反击赢得时间 。封常清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之举在军事上是正确的选择,不仅可以拱卫长安的安全,而且也使叛军的进军步伐受到扼制,为唐政府赢得一个喘息的机会,可以乘机调动兵力,调整部署 。然而直到此时,唐玄宗仍对当时的军事态势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以为叛军不日将会平定 。
高仙芝东征时得罪过监军边令诚,其怀恨在心,在玄宗面前进谗 。玄宗听信了他的挑唆,将高仙芝与封常清二人处死,一下杀害两员不可多得的名将,自毁长城 。
封常清临死前草遗表曰:“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资治通鉴》卷217)封常清当初率军赴洛阳迎战时,也以为叛军内部人心不齐,以正伐邪,可以迅速获胜 。经过与叛军数次战斗后,才认识到叛军的情况并非如先前判断的那样,而且战斗力极强 。这是一个将军亲身经历过激烈的战斗后获得的宝贵经验,如果唐玄宗能够接受封常清临死前的劝谏,也许局面不会很快地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
高、封二人死后,玄宗遂命因病在家休养的哥舒翰率军出征 。哥舒翰虽然是战功卓著、经验丰富的大将,但此时病重,不能治事,甚至连生活也需要人料理,因此并不是很理想的统帅人选 。哥舒翰本人也推辞不就,玄宗坚持不变,哥舒翰只好扶病出征了 。史载:“翰病,不能治事,悉以军政委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决,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二人争长,无所统壹 。翰用法严而不恤,士卒皆懈弛,无斗志 。”(《资治通鉴》卷217)这种情况的存在对战事是非常不利的 。


除了玄宗选用统帅不当的原因之外,朝廷干预前线将领的指挥也是颇犯兵家之忌的一件事 。这件事说到底还是朝廷内部矛盾斗争的一种反映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户部尚书安思顺与安禄山虽是堂兄弟关系,但他知道造反是灭门大罪,不愿因此而为安禄山殉葬 。当他知道安禄山将要起兵反叛时,便入朝奏知此事 。后来安禄山举兵之时,玄宗因为安思顺早已上奏,遂不降罪于他 。
哥舒翰早就与安禄山不和,迁怒于安思顺,遂指使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书信,然后在其入关之时将送信人擒获,向玄宗献上书信 。接着又以此为据,上表请求诛杀安思顺 。玄宗不察其中有诈,将安思顺及其弟安元贞处死,家属流放岭南 。“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 。”(《资治通鉴》卷217)
杨国忠为什么要救安思顺史无明文,不得而知 。但通过此事,使杨国忠看到了哥舒翰的厉害,对其产生畏惧之心,却是真实的 。同时,这也说明在此之前,杨国忠与哥舒翰之间并无政治上的隔阂,直到此时才开始对哥舒翰有了警惕之心 。
接着在潼关驻军中出现了一股要求诛杀杨国忠的势力,其带头人物便是大将王思礼 。王思礼密劝哥舒翰利用手握重兵的有利时机,回军诛杀杨国忠,哥舒翰犹豫未决 。这件事很快就被杨国忠知晓了,很可能是他安插在军中的亲信密报的 。杨国忠得报大惧,马上向玄宗上奏说:“今潼关兵众虽盛,而无后殿,万一不利,京师得无恐乎!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 。”玄宗同意了他的奏请 。杨国忠还不放心,又奏请招募一万人屯驻灞上,皆令其心腹将领杜乾运统率(《旧唐书·哥舒翰传》) 。
杨国忠的这些举动,“名为御贼,实备翰也”(《资治通鉴)卷218) 。对于杨国忠这些举动的目的,哥舒翰也是心知肚明的,于是他又上表皇帝请求将杜乾运军改隶潼关,然后以商议军情的名义召杜乾运到潼关,将其斩首 。
此事引起了杨国忠极大的恐惧,同时也使哥舒翰感到内心不安,因为这样做毕竟是违背玄宗的意愿,有专擅弄权的嫌疑 。杨国忠为了自保,必然要采取对策进行反击 。敦促潼关守军出关作战,便是其所采取的主要对策 。据《旧唐书·杨国忠传》载:“国忠以翰持兵未决,虑反图己,欲其速战,自中督促之 。”玄宗也急于取得平叛战争的胜利,杨国忠的建议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催促哥舒翰进兵的命令便接二连三地送到了潼关前线 。
关于此事史籍是这样记载的:杨忠国“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 。上以为然,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 。翰不得已,抚膺恸哭”,引军出关((资治通鉴》卷218) 。哥舒翰之所以临战“恸哭”,是因为他知道叛军战斗力强悍,而官军却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战必失败,故失声恸哭 。
在哥舒翰出关作战之前,平叛形势一片大好,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在河东连战连胜,并且打开了东井陉关的通道,可以威胁河北,直捣范阳叛军老巢 。河北诸郡纷纷反正,叛军后方不稳 。李光弼军在常山郡大败史思明军,叛军损失惨重,人心不稳 。叛军进攻江淮的军事计划也受到挫折,难以实现 。安禄山虽然在洛阳称帝,但大军受阻于潼关,不能前进一步 。因此,郭子仪、李光弼等皆上书朝廷,主张在潼关宜采取守势,不可轻易出战 。
但是杨国忠出于一己之私,强迫守关大军弃险而出;唐玄宗不懂军事,急于求成,干预前线统帅的指挥,结果导致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使得整个平叛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 。因此,潼关之战的失败不
【唐玄宗杀的名将】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它实际上也是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所导致的一个恶果,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