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什么意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什么意思翻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出自:《论语雍也》
原文选段: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
扩展资料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

人物成就: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 。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 。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 。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 。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而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里的它指知识、学问等) 。
这句话出自《论语》十二章 。我们都知道,《论语》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以及学习等方面的道理,这一句讲的是关于学习态度的问题,主要在于告诉我们,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恰好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通俗易懂的解释 。我也是自己亲身体验过才明白这句话是真的有道理 。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有关药学的考试,这个考试它有门选科,一个是中药,一个是西药,我当时想着,我考过一门之后再考另一门,于是我就先选择了中药 。
主要是因为我很喜欢中药这门学科,一是觉得中药的名字都很好听,比如说苏木、徐长卿、紫苏等等,二是觉得这门学问很高深,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就比如说紫苏是可以解鱼蟹毒的,学了以后我就想,怪不得家里老人说煮鱼要放紫苏才好,可能不仅仅是为了美味吧 。
抱着这样充满兴趣的心态,果然我去年就一次通过了考试 。等到今年我准备考西药的时候就发愁了,因为我对西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缘故,到现在还很多药名都不认识,我都已经做好明年再战的准备了 。
所以说,兴趣对于学习来说真的很重要 。既然我们从孔子那里知道了这个道理,那就应该想办法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把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还能深化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就好比我如果之前就对西药也产生了兴趣,现在也就不用发愁考不过了 。
以下给大家附上《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以免想要重温的小伙伴再另外去找,相信大家能从《论语》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
解析: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境界,则是乐 。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 。
《论语》经典语录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9、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意思基本解释
【出自】:《论语·雍也第六》
论语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拼音】: 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 好(去声),喜爱 。乐,音“勒”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译文解释【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解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兴趣者,爱好,好也 。更高的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乐:以……为乐好:爱好 。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论语》简介拼音:lún yǔ 英文:The Analects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二十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 。’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论语唐抄本(6张)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 。同时,也使我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 。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 被称为“四书”相关文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去声 。乐,音洛 。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 。好之者,好而未得也 。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 。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 。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朱熹《论语集注》--------------------------------------------------张栻:“知之者,知有是道也;好之者,用工之笃也;至于乐之,则工夫至到而有以自得矣 。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之者也;乐者,食之而饱者也 。知之而后能好之,好之而后能乐之,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 。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论语解》卷三--------------------------------------------------宋代文学家苏轼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他说:“夫惟圣人,知之者未至,而乐之者先入,先入者为主,而待其余,则是乐之者为主也 。若夫贤人,乐之者未至,而知之者先入,先入者为主,而待其余,则是知之者为主也 。乐之者为主,是故有所不知,知之未尝不行;知之者为主,是故虽无所不知,而有所不能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与乐之者,是贤人、圣人之辨也 。”《中庸论上》,《东坡全集》卷四十一--------------------------------------------------陶行知:“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八十一章--------------------------------------------------作者简介孔子,名丘,世称孔夫子,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
孔子(2张)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颜徵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诞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 。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评析与感悟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很多的不如喜欢(想)去知道的(好奇的人),好奇的不如以知道更多知识为乐的 。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 。感悟《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使用了顶针的修辞 。顶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 。它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两个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 。在古诗文中使用甚多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意思?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为: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1、此内容是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
2、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
扩展资料:
1、《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
2、《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4、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什么意思】参考资料:_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论语_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