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葬了多少帝王

北邙山帝陵的邙山下的24位帝王分别是谁?这四代帝陵中有东汉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 。曹魏1陵:文帝首阳陵 。西晋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 。北魏4陵: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 。

北邙山葬了多少帝王

文章插图
根据文献记载,北邙山帝陵主要埋葬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时间长达千年有余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洛阳城北的邙山是中国人终极归宿的代名词,邙山上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长眠于此,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 。唐代诗人王建曾写诗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生在苏杭,葬于北邙","邙岭无卧牛之地",这些当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这个世界罕见、中国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 。
邙山地区拥有的古墓冢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 。在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阳所属7个区县的陵墓群范围内,长眠着自东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数不胜数的王侯将相、才士名流 。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是什么意思?为何一座北邙山埋葬了6朝24位帝王?说到北邙山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个地方是真的不简单啊,话说这个北邙山前前后后埋葬了6朝24位帝王,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未必这个地方的风水好到无人能比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余昔日曾游河洛,登邙山,览山川人物奇秀,叹造化鬼斧神工 。思为一文以记邙山,然俗事甚杂,未尝成篇,每每惭愧之 。今日始成,文笔不堪,俗庸风雅尔 。
1、地理概略:
邙山地处河南省洛阳市,又称北邙山,位于洛水以北黄河南岸,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山脉的支脉,海拔约300米 。邙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流势直至郑州左近,全长近100公里 。
狭义的邙山则仅仅指洛阳市北的黄河与洛水的分水岭一带的黄土丘陵区,主峰翠云峰,因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而得名 。地处洛北,登高览胜,伊洛两川,尽收眼底,故有“邙山晚眺”一景,且地理位置优越,是历代帝王的理想埋骨处,古墓葬数量惊人 。
2、名称由来:
据说邙山名称来源于一则神话传说,远古时期,一个道士带着两个弟子在一处仙洞修行,道士从东海捉到一条蟒,便吩咐弟子们将它放在大锅里煮不停的加水添柴,一日道士外出会友,弟子们好奇俗世的食物,便约定下山游玩,于是他们把锅里的水加满,柴也添的很多 。
他们下山开心游玩,傍晚时回到家里看到火熄灭了,锅里的水也被蟒蛇喝干了,他们放目东望,之间蟒蛇往东海方向游走,所过之处留下一条黄色的水道,弟子们马上追赶,追了一天一夜也没追上眼睁睁的看着蟒蛇逃进了东海,两人懊恼之余 。
道士赶到,说“你们放走了蟒蛇为祸人间,就在这守着水道吧!”,说完弟子们变成了一座山,被叫做追蟒山,后来当地人感觉追莽山不好听,便改名叫北邙山了 。这就是民间传说中关于邙山的由来 。
3、风水与宗教:
在洛阳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谚“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这是说北邙山在古人眼中是十分理想的埋骨场所,它横亘在洛阳城北,头枕黄河,背依洛水黄土丘陵带,地势高出黄河,洛水约150米,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6公里,地形平坦开阔,浅土层渗水率低,土壤黏性好,是十分优越的埋葬地 。
古时候,这里树木茂盛,景色优美,依高而葬,伊洛之胜尽收眼底 。故有诗云“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优越的地理条件十分满足古代的风水要求,为达官显贵争葬,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东汉光武帝,汉献帝,杜甫等帝王名家都长眠于此!
古代墓葬数以千计,建成有古墓博物馆 。这里还是道教的重要地点,相传道家始祖老子曾在翠云山上炼丹,后世建有上清宫,吕祖庵等道家圣地 。
4、战略位置:
邙山地处洛阳城北是洛阳城抵御北方敌人的重要天然屏障,与黄河相互依凭,洛阳城北侧几保无虞 。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东魏和西魏的洛阳之战,北周北齐的洛阳之战,胜利的一方全都是占据了邙山地理优势的,几乎可以说得邙山者得洛阳 。
即便是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面临巨大优势的日军时,占据了邙山地势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邙山的战略优势可见一斑 。
北邙山帝陵的邙山下的24位帝王【北邙山葬了多少帝王】“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今天洛阳北部的邙山上分布着大量的古代陵墓和陪葬墓群 。从夏商开始,前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千余年 。邙山上到底埋葬着多少帝王?他们又分别在什么地方?千年过后,这些帝王陵还都完好如初吗?陵墓内是否还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从2002年开始的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
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 。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 。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 。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
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 。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介绍说,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 。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