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宫中流传出的美味:老北京苏造肉

肉在小吃文化大全中是最主要的食物 , 小编这个人啊也是无肉不欢无肉不爱的人虽然仗着一副吃不胖的身材但是 , 小编本人也是充分发挥了了吃货的基本理念,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道苏造肉,小伙伴们一听这个名字是不是就有点找不到北了?线面小编就带大家来找答案吧 。
苏造肉是老北京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既不是家常自做,也不是筵宴所备 。所谓苏造并非仿照苏州口味烹造 。原来是由清宫传出的做法 。用多种中药和香料配合,有开胃健脾之功 。烹制时,着重于文火煨焖,“苏造”包含“酥造”的含义 。汤很浓 , 很鲜,肉也酥烂绵软 , 糯香柔韧,老少皆宜,确实别具一格,吃了还想吃 , 回味无穷 , 念念不忘 。
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嵯峨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介绍,乾隆四十五年(1780) , 清高宗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里 。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了很多菜肴,乾隆十分喜爱 。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曾在热河行宫主料御膳事 。乾隆喜食味厚之物 , 张东官用香料(分四季不同数量配制)烹制猪肉,因张是苏州人,故这道肉菜就称苏造肉 , 四季配料称苏造汤卤 , 后传入民间,成为有名的北京小吃 。《清稗类钞》对苏造肉也有记载:“宫中于五月食椴木铰……又有苏造糕、苏造酱诸物 , 相传孝全后生长吴中,亲自仿造,故以名之 。”
过去紫禁城外西北角城隍庙内,有一个专门卖苏造肉和火烧的铺子,掌柜姓周,其烧法独得祖传之秘,肉烂汤醇,在北京独一无二 。除了店伙挑出去卖给南北长街,南北池子,后门一带住户外,这铺子还专门卖给宫里太监吃,不收钱 。但三节时太监替铺子还各项欠帐 。溥仪和宫中后妃等也都爱吃苏造肉,御膳房不作,都到铺子中去取 。掌柜的侄子后来进宫当了苏拉(满语,即宫中打杂),又升作溥仪的随侍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做法吧
做法:
1、用各具特色的老汤煮肉是做"苏造肉"的第一道工序 。
【从清宫中流传出的美味:老北京苏造肉】2、"苏造汤"是第二道工序 , 也是成品工序 。调汤时用一定比例的水和酱油、盐,开锅后,把需用的中药碾成粉末,用布袋缝好放入汤中同煮,汤中发出药料及调料的香味时 , 即成为苏造汤 。用以煨肉 。用后,剩下的苏造汤,其贮藏、保管和增加的方法,全与老汤相同,也是更迭使用 。
3、中药配方有十余味 。配方按春夏秋冬四季而有所不同 。品种不外丁香、肉桂、砂仁、甘草、豆蔻、广皮之类 。按季不同即如肉桂、桂皮等燥热之剂冬季用量多 , 夏季用量减少 。
4、苏造肉主要材料除猪肉外 , 内脏包括心肝肚肺以及大肠 。关键要漂洗干净,然后下清水锅煮几分钟,放柴花椒,撇去血沫捞起备用 。再同肉放在老汤中煮 。煮时要根据某些多煮易烂的材料,分先后放入 。
5、老汤开锅后肉色变红,煮十几分钟就起锅 。只有肺最后出锅 。其次是将以上已煮到八分熟的材料,移到苏造汤中煨 。
6、苏造汤锅内先放一张大小适当的竹篦子 , 然后在篦上平放一些猪骨头 。倒上汤,分类把肉和内脏有次序地排列在骨头上 。使材料不沾锅底,以免烧焦 。只有肉改切长条 , 其他用时再改刀 。汤烧开后 , 改用文火煨 。锅中的汤只把材料浸到一半,起着气泡 , 这样煨2--3小时即成 。
【结束语】苏造肉算是一种清宫的名菜 。因为用了多种中药和香料配合,所以所做出来的苏造肉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开胃健脾"之功 。他的汤鲜美,肉酥烂,不管是佐酒还是就这么吃都是一种享受 。还有就是如果在和烧饼火烧吃,那就更别一番风味 。

从清宫中流传出的美味:老北京苏造肉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