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名茶:水仙茶文化

在古代 , 茶叶一般都是贡品 。茶叶在古代的地位如此之高 。中国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饮茶在汉族人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水仙茶属于乌龙茶的一种,是汉族名茶的一种 。水仙茶文化是怎样的呢?一起来饮茶文化品味下吧 。
【汉族名茶:水仙茶文化】水仙茶原产于建州(建瓯)一带 。早在一千年前 , 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 , 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 。
清道光(1821年),小湖镇(时属瓯宁县,今建阳市)大湖村便发现有人工培植水仙茶 。清道光《瓯宁县志》记述:“水仙茶出禾义里(今小湖镇),大湖之大山坪 。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 。西乾厂某甲,业茶,樵采于山 , 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 , 遂移栽园中 。及长采下 , 用造茶法制之 , 果奇香为诸茶冠 。但开花不结籽 。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 。
后因墙倾,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 , 获大发达 。流通各县,而西乾之母茶至今犹存,固一奇也 。”另有小湖镇大湖村民传说清道光年间,苏氏到邻村祝墩村岩叉山砍柴,在山顶祝桃洞口发现一株茶树,并折枝插植成活 , 并以制乌龙茶工艺采制 。
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的产茶叶区,是全县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 。清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 。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 。”郑世报遂携子外出远行 , 至闽北武夷山,见林木参天,搭草寮住下,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 。
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栽培、制作手艺 。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种,得水土灵气 , 精心培育成功 。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制出的水仙茶色黄味香,入口舌润喉甘,堪与武夷水仙媲美 。
清咸丰年间(1857年) , 永春仙溪乡人郑世报父子从闽北引种水仙茶与仙溪鼎仙岩,其后在永春及闽南地区传播种植,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 , 形成风味独特的永春成为“闽南水仙”,“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
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建阳小湖茶叶行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 。“岩叉水仙”推广后,引来了广东、香港茶商,纷纷慕名前来大湖开设茶庄 。据《小湖镇志》记载:那时的茶叶交易量曾突破万担,各个茶行的拣茶女工多时曾达百余人 。水仙茶叶的成品则以锡箔、铁皮、木箱、桐油棉纸等密封精装,通过南浦溪水顺流而下运至四方 。大湖“黄荣茂”茶庄还获得当时福建省萨镇冰亲赠“武彝春色”金匾一幅 。
20世纪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广泛引种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称“永春水仙” 。解放后,闽南10余县市相继引种 , 遂称“闽南水仙” 。

汉族名茶:水仙茶文化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