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

抗心磷脂抗体的抗磷脂综合征治疗原则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

文章插图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1、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斯匹林
2、抗凝治疗;华法令及肝素
3、促进纤溶链激酸
抗心磷脂抗体与原因不明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关系 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DS)常引起妊娠丢失、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其发生机理一直有争议 。现认为体内产生的抗磷脂抗体诱发血栓的形成是胎盘血栓的形成是妊娠失败的主要因素 。妊娠合并APS常引起母体出现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复发性流产、胎死宫内、早产、IUGR等不良的胎儿预后 。这些表现与胎盘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当患APS妊娠时,可继发性出现胎盘发育不良和胎盘功能不全 。APS引起的胎盘病理组织学变化包括、子宫胎盘血管交换异常、胎盘形成缺陷、胎盘慢性炎症等,而胎盘的病理改变与胎盘血管栓塞有关 。在所有APS的胎盘组织中发现纤维蛋白样物沉积在绒毛滋养层表面,且随孕龄而增加,可导致子宫胎盘血管从部分性到完全阻塞 。在子宫胎盘血管处可发现螺旋血管结构模糊、嗜伊红细胞增多、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粥样化,由于这些血管受损可引起胎盘早剥、绒毛梗塞、终端绒毛纤维化 。胎盘内部的绒毛管亦发生纤维蛋白沉积、管壁增厚甚至管腔阻塞,使毛细血管阻塞甚至仅出现厚的无细胞嗜伊红基质,致胎盘交换功能下降 。
研究资料提示,由于子宫胎盘血管栓塞致子宫胎盘低灌注引起细胞受激惹,内分泌功能障碍甚至细胞死亡可发生胎膜早破或早产,APA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组织缺血或低灌注所致的组织损伤可诱发凝血从而加重栓塞 。由于一些具有抗凝功能的胎盘蛋白联系在滋养细胞膜的磷脂上致使胎盘蛋白对ACA特别敏感,ASA还可通过减少合体细胞的融合,影响绒毛滋养层的生长成熟 。在IUGR的慢性绒毛炎症组织中已证实抗体对滋养层和磷脂产生的细胞毒性,在APS致胎死宫内的病人中发现抗滋层抗体 。ACA可作有于胚胎血管内皮细胞使胎儿发生先天畸形或死亡 。ACA损伤的靶器官有胎盘儿、胎儿及宫壁等,使其发生广泛的胎盘梗塞、绒毛老化、子宫胎盘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妊娠合并APS的妇女如不治疗,其每一次胎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能相似,如第一次妊娠因绒毛间质炎失败,则下次妊娠失败的原因同样是绒毛间质炎 。在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上,孕妇在妊娠早期对ACA作常规筛查比选择性筛查更有益 。Yasuda等,通过对860例孕妇妊娠早期ACA的ELISA筛选,ACA阳性率为7.0%,阴性率为93% 。在ACA阳性组中,IUGR的发生率为11.7%;显著高于阴性组的1.9%(P<0.01) 。吴佳捷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孕妇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探讨IUGR与ACA的相关性 。结查显示:①IUGR组正常妊娠组比较,ACA-IgM和ACA-IgA结合指数显著增高(P<0.05) 。②IUGR 组ACA-IgM增高与其C3及C4下降呈负相关(r=0.4108,-0.4029,p<0.05) 。提示ACA的产生参与了IUGR的发病过程,其检测有助于IUGR的早诊治 。众学者认为血液中ACA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并认为ACA是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自身抗体 。ACA具有亲膜特性,并通过细胞膜上的磷脂起作用 。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与血管内皮磷脂结合损伤血管内皮,阻止内皮细胞释放花生四烯酸,使前列腺素12合成减少,胎盘和蜕膜血管病变及体循环血栓形成,故认为ACA是通过损伤内皮细胞而参与IUGR的发病过程 。UGRC3,C4降低,可能是ACA与血小板、内皮细胞等膜磷脂发生免疫反应,激活补体导致C3,C4被过多地消耗所致 。妊娠合并APS时ACA的出现能敏感预测治儿死宫内和胎儿窘迫,血清中高效的IgG预示有更严重的APS症状,认为IgG ACA与栓塞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有实验室用从APS病人纯化的IgG ACA注入孕鼠能引起鼠胚胎死亡,在这些死亡的鼠胚胎组织中发现蜕膜严重坏死 。
一般认为ACA阳性的孕妇不需特殊处理,特别是不宜采用糖皮质激素 。对于ACA阳性的IUGR病人的治疗,国内外文献报道极少 。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并加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 。
抗磷脂抗体有什么临床意义?抗磷脂综合征(APS)是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有三大主要症状:血栓、病理妊娠和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存在特意性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 。该病年轻人多见,男女比例为1:9,育龄期女性中位发病年龄为30岁 。
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几个方面:
在颅脑部可表现脑卒中(常见)、癫痫、血管性痴呆、视网膜静脉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肺部可表现肺栓塞(常见)、肺动脉高压;
在心脏可表现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病;
在肝部可表现门静脉栓、布加氏综合征;
在肾可表现肾上腺血栓;
也可表现病理妊娠(常见)、网状青斑(常见)、骨坏死、趾端坏死、血小板降低(常见)、深静脉血栓(常见)、舞蹈症、腿部溃疡;
据临床统计,1000个欧洲原发性APS患者的临床表现中,深静脉的发生率为38.9%,
APS各抗体的临床意义如下:
1.抗心磷脂抗体(aCL)
最先发现的aPLs之一,和血小板减少有明显的相关新 。中高滴度的aCL(IgG>40GPL、IgM>40MPL或滴度>99的百分位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强于低滴度抗体;IgG比IgM的相关性强,IgG和IgM阴性时需检测IgA;
2.抗β2糖蛋白1(β2-GPI)抗体
特异性高于aCL,但敏感性低 。中高滴度抗体(IgG或IgM滴度大于99的百分位数)诊断APS的特异性高达98%,与血栓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3.狼疮抗凝物(LA)
与临床的相关性强于aCL和β2-GPI抗体,但不适用于抗凝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假阳性 。
4.抗磷脂酰氨酸/抗凝血酶原抗体(aPS/PT)
与LA的相关性好,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可发现LA、aCL、β2-GPI均阴性的APS患者;已纳入GAPSS评分系统;适用于抗凝治疗患者的诊断 。
5.抗β2糖蛋白I结构域1抗体(anti-D1)
比β2-GPI抗体更具有临床价值,与三抗体阳性密切相关,是APS引起血栓的预警指标,也是晚期妊娠异常的指标 。
6.抗磷脂酰肌醇抗体(aPI)
APS的非标准抗体之一,与早期复发性流产显著相关 。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进行抗磷脂抗体检测呢?
1.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它CTD合并血栓事件者;
2.反复流产或伴有早产的妊娠并发症;
3.难以解释的动、静脉血栓事件、反复发生的血栓事件;
4.发生在不常见部位的血栓(如肾或肾上腺);
5.年轻人发生的血栓、青年卒中(<50岁);
6.难以解释的血小板减少症;
7.头痛和偏头痛患者;
8.实验室检查意外发现APTT延长 。
抗磷脂综合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动脉或者静脉血栓、流产,同时伴有抗心磷脂或者狼疮抗凝物实验持续阳性的疾患 。它是一种免疫紊乱性疾病,又叫APS,发病率女多男少 。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 。还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癫痫等精神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