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主要介绍次北固山下的主要类容 , 以及次北固山下节奏划分的详情 ,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次北固山下的主要类容《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 其中“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 , 但时近春节 , 头顶大雁 , 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 , 情景交融 ,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编辑本段
节奏划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
1.次:路途中停宿;这里是停泊 , 停驻的意思 。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 , 三面临水 , 倚长江而立 。
3.客路:旅途 。
4.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
5.前:向前航行 。
6.平:涨平 , 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
7绿水:长江
8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 , 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
9风正:风顺而和 。
10悬:挂 。
11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 。
12残夜:夜色已残 , 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
13.旧年: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 , 春之气息已到 , 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
14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 , 旧年未过 , 新春已到 。
15.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
译文及改写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船家摇橹声将我吵醒 , 睡眼朦胧地瞧了瞧远方的景象 , 江面上一层薄雾使远处的青山忽隐忽现 。山好似那样的遥远 , 甚至看不清那本有的青黑色 , 而我路途终点可能还在山那边的那边 。山的倒影拉的好长 , 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明镜似的湖面上行驶 , 好像生怕把什么惊醒似的 。晚霞映照着湖面 , 一切都成了火红色 。这一些好像都变得太快 , 水里的鱼儿也好奇地把头露出来瞧个明白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潮水这时已涨了起来 , 江面显得更为宽阔 , 此刻长江之上只有我一叶孤舟 。我站在船头 , 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 。看着这宽阔的江面 , 望着那火红的天空 , 有种海阔凭鱼跃 , 天高任鸟飞之感 。微风吹来 , 船帆满起 。小舟奋力向前驶去 。耳旁鸟、虫的鸣叫时高时低 , 时缓时急 。躺下来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一切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再次醒来时已是黎明 , 但月亮仍还在天空挂了半边 。昨晚的一切都显现在眼前 。再看看那初生的太阳 , 心中不禁感到黑暗过后便是黎明 , 一种希望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突然想起新年将至 , 想起家中老母、妻儿 , 想起家中黄牛、黑狗 , 想起往年此时已全家团圆、互敬祝福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而此时自己却孤身在外 , 不能与亲人团聚 , 心中不免有些悲伤 , 但一想到自己正为国家而奔波、忙碌 , 悲伤之感也就渐渐淡下 。每当这时 , 就会动手写一封家书 。此时家书已写了好几封了 , 只是不知怎样寄回给家乡 。大雁正好北归 , 书信带我情回 。只请大雁送信归 。“儿远行在外 , 望母勿恐儿不归 。大雁南飞家在北 , 而我远行不久归 。”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 , 往来于吴楚间 , 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 , 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
[《次北固山下》诗意图(图二)]
《次北固山下》诗意图(图二)
风的影响 , 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 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 , 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 , 旭日初升 , 诗人面对江南景色 , 置身水路孤舟 , 感受时光流逝 , 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次北固山下虽是写羁旅乡愁 , 但只有淡淡一缕 , 更多的显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 。
诗以对偶句发端 , 既工丽 , 又跳脱 。“客路” , 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 , 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 , 驶向“青山” ,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 与末联的“乡书”、“归雁” , 遥相照应 。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也有写作 潮平两岸失) , “阔” , 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 , 江水浩渺 , 放眼望去 ,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 , 写得恢弘阔大 , 下一句 “风正一帆悬” , 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 , 却很猛 ,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 , 又是和风 , 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 , 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 , 如王夫之所指出 , 这句诗的妙处 , 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 , 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 老要转弯子 ,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 , 即使风顺而风和 , 却依然波翻浪涌 ,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读到第三联 , 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 , 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 , 风顺而不猛 , 近看可见江水碧绿 , 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 , 孤舟扬帆 , 缓行江上 , 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 , 就是表现江上行舟 , 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 说:“‘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 , 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 , “海日”一联“形容景物 , 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 ,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 , 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 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 这怎不叫身在“客[2]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 ,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 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 并且用“生” 字“入”字使之拟人化 ,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 ,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 , 将驱尽黑暗;江春 , 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 闯入旧年 , 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 , 叙事确切 ,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
海日东升 , 春意萌动 , 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 , 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 , 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 , 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 , 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 , 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 , 遥应首联 ,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 , 小路蜿蜒 , 碧波荡漾 , 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 , 波涛滚滚 , 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 , 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 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 , 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 , 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 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
总之 ,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 , 停船北固山下 , 见潮平岸阔 , 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 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 , 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 , 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 , 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 , 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 , 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 , 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
王湾是洛阳人 , 一生中 , “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 , 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 , 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 , 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 , 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 , 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 , 潮平岸阔 , 残夜归雁 , 触发了心中的情思 , 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 , 既工丽 , 又跳脱 。“客路” , 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 , 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 , 驶向“青山” , 驶向 “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 与末联的“乡书”、“归雁” , 遥相照应 。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 , “阔” , 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 , 江水浩渺 , 放眼望去 ,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 , 写得恢弘阔大 ,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 , 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 “风正” ,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 , 却很猛 ,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 , 又是和风 , 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 , 兼包 “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 , 如王夫之所指出 , 这句诗的妙处 , 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 , 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 老要转弯子 ,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 , 即使风顺而风和 , 却依然波翻浪涌 ,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读到第三联 , 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 , 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 , 风顺而不猛 , 近看可见江水碧绿 , 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 , 孤舟扬帆 , 缓行江上 , 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 , 就是表现江上行舟 , 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 殷璠说:“‘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 , 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
次北固山下
麟在《诗薮·内编》里说 , “海日”一联“形容景物 , 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 ,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 , 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 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 ,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 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 并且用“生”字和“入” 字使之拟人化 ,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 ,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 , 将驱尽黑暗;江春 , 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 闯入旧年 , 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 , 叙事确切 ,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 , 春意萌动 , 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 , 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 , 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 , 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 , 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 , 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 , 遥应首联 ,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 , 传诵后世 , 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 , 也是相当和谐 , 相当优美的 。
编辑本段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 , 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 ,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 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 , 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 , 唐代诗人 。字号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 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713年)进士及第 , 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年)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 , 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 , 书成之后 , 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来不幸去世 。
王湾"词翰早著" 。现存诗10首 。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词已被选入了初一人教版教科书中 , 深受读者的喜爱 。《河岳英灵集》题作《江南意》 , 字句颇有不同 。这首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 , 格调壮美 , 意境开阔 , 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开元中 , 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 "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 。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二句 , 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 。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
其诗《全唐诗》有收录 。事迹见《唐才子传》 。
大林寺桃花节奏划分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
长 恨/ 春 归/ 无 觅 处 ,
不 知/ 转 入/ 此 中 来 。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 , 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
②
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
不知、转入、此中来 。
二、关于春天的古诗a开头?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杜牧《江南春》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明朝寒食了 , 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王维《鸟鸣涧》
天涯何处无芳草 。—— 苏轼《蝶恋花·春景》
近水楼台先得月 , 向阳花木易为春 。—— 苏麟《断句》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林花谢了春红 , 太匆匆 。——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杜甫《春夜喜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滁州西涧》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平生不会相思 , 才会相思 , 便害相思 。——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桃李春风一杯酒 , 江湖夜雨十年灯 。—— 黄庭坚《寄黄几复》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小楼一夜听春雨 , 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 高鼎《村居》
《在狱咏蝉》 《城东早春》 《次北固山下》 《曲池荷》 《江南逢李龟年》 帮忙查下这几首古诗 , 给分!《在狱咏蝉》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 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 ,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 谁为表予心 。
《城东早春》
唐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 出门俱是看花人 。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 , 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 , 飘零君不知 。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文章插图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 , 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 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 , 因材施教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 在老百姓的眼里 , 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 , 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 , 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 , 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 ,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 供您参考 ,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
篇一:观沧海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
2、理解诗歌内容 。
3、品味语言 , 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 背诵诗歌 。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 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 在老百姓的眼里 , 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 , 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 , 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 , 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 , 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 , 字孟德 , 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 , 封魏王 , 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 , 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 ,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 史称“建安风骨” ,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 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 , 曹操借许攸之计 , 以少胜多 , 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 想得到乌桓的支持 , 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 , 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 , 即公元207年 , 曹操挥鞭北指 , 所向披靡 , 大败乌桓 。归途中 , 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 , 相传已沉入大海) , 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 , 曹操踌躇满志 , 意气昂扬 , 挥笔疾书 , 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 , 又名《陇西行》 。夏门 , 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 , 开头是序曲“艳” , 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 , 是诗的附文 , 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
四、朗读课文 。
1、读准字音 , 读准节奏 。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 ,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 , 以避免读破词语 。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 , 读出情感 。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 , 统一了北方 , 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 , 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 , 激动万分 。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 , 更是触景生情 , 坚定了他建功立业 , 统一中国 , 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 。所以 , 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 , 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 , 分组合作 , 疏通文意 。
2、交流学习成果 。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 , 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
水波汹涌澎湃 , 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 , 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
吹起萧瑟的秋风 , 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
太阳和月亮 , 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 , 好像出自大海里 。
庆幸得很 , 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 以下由“观”字展开 , 写登山所见 。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 , 山岛耸立是静景 , 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 , 洪波涌起是动景 , 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
篇二:次北固山下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 , 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 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 且以“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 , 生卒年不详 , 只知道他是洛阳人 , 先天元年(712) , 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 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 , 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 ,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 , 三面环江 , 为名胜之地 。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 , 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 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串讲:
1、客路 , 当指驿道 , 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 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
2、潮平 , 指潮与岸齐 , 因而两岸显得宽阔 , 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
3、风正 , 指顺风 , 且风力不大 , 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
4、残夜 , 夜将尽时分 , 太阳从东方升起 , 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 , 故称海日 。
5、旧年 , 相对于新年而言 , 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 , 故谓“江春入旧年” 。
6、乡书即家书 , 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 , 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 , 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 , 汉使求苏武 , 单于谎称武已死 , 后汉使得密报 , 知武在某泽中 , 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 , 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 , 单于无可奈何 , 只好放还苏武 。
学生练习背诵 。(略)
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 , 而“客路”在青山之外 , 他是看不见的 , 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 , 很明显 , 船到镇江后 , 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 , 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 , 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 , 而他却不能回家 , 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 , 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 , 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
好 ,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
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 ,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 , 这就是说 , 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 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 , 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 , 一年一年地过去 , 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 , 不得回乡 , 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 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 , 就显得开朗一些 , 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 , 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 , 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 , 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 , 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 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
篇三: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美读诗歌 , 想象诗歌中的画面 ,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 , 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③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 , “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 , 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 ,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 , 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 , 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 , 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 ,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 展开联想 , 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 , 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
(学生自己收集 , 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 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 , 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 , 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 展开联想的翅膀)
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 , 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 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 , 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 , 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 , 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 , 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 , 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 , 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 , 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 , 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 , 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 , 我们朗读时 , 要用情去读 , 用心去悟 。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 , 或者没有感情 , 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 , 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 , 理解诗文的内容 , 想象画面 。
③理解内容 , 想象画面.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平云脚低渐欲才能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 , 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 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 , 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 发挥联想和想象 , 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 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篇四: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 , 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 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
2、以学生活动为主 , 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 , 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元代兴起 , 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 , 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 , 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 , 按曲调创作 , 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 常用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 , 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
2、在曲牌“天净沙”中 , 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 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 , 号东篱 , 大都(今北京)人 , 元代杰出戏剧家 , 著有杂剧15种 , 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 , 现存130首 , 除《天净沙 秋思》外 , 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4、教师范读 。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 , 节奏合理而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 ,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 , 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 , 并感受景物描写 。(朗读节奏见板书 , 可幻灯显示 ,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 , 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 , 学生自读 , 教师指导朗读 , 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 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 ,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 ) , 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 。(教师给予点评 , 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 , 通过学生素描勾勒 , 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 , 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 , 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
7、分析全文:
一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 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 , 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 , 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 一字一句 , 一字一景 , 凝练而不简陋 , 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 , 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 , 言简意丰 。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 , 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 , 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 , 安谧 , 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 , 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 , 更感到羁旅之苦 。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 , 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
⑤由此可见 , 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 , 都是“哀景” , 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 。(教师适时板书)
二、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 , 时间愈来愈晚 , 光色惨淡、昏黄 , 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
三、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 , 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 , 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 , 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 , 思考并分组讨论 。②采用讨论法 , 发挥集体的作用 , 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 。③形象是曲的骨肉 , 感情是曲的血液 , 思想是曲的灵魂 , 学生通过教师点拨 , 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
8、学生再读全曲 。(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 , 语序可以自行安排 , 可以增删内容 , 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交流 , 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 , 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 。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 踟躇地走在古道上 。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 , 迷朦了双眼 , 但在隐约中 , 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 , 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 。忽儿路过一架小桥 , 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 , 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 , 我不禁愁已断肠 , 望天长叹 , “身在天涯 , 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 , 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 , 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 , 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
11、小结:这首小令 , 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 , 巧意安排 , 全篇自然有致 , 情趣天成 , 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 , 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 , 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 , 仿佛唐人绝句” 。(《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 , 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 , 轻烟老树寒鸦 ,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 白草红叶黄花 。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
异:白曲描写重景 , 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 , 情景交融 。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 , 以实践为主体 , 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 。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 , 让学生扩大视野 , 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 , 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
【次北固山下的主要类容 次北固山下节奏划分】
- 空气炸锅耗电大吗
- 现在改名怎么办 现在改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 荔枝和山竹能一起吃吗 荔枝和山竹一起吃会怎么样
- 个人如何办理公司银行账户
- dotaimca+7是什么意思
- 商丘人为啥喜欢听豫剧
- 寿星生日蜡烛怎么打
- 苹果榨汁要加水吗 苹果榨汁变色了还能吃吗
- 运动降血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