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

三纲五常是什么 , 具体内容都有哪些?一、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

文章插图
1、三纲
具体指“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三纲中 , “君为臣纲”当是其首 , 其行为规范表现是“忠诚” , 即对君主尽心竭力 , 坦诚相待 , 如果君待臣以礼 , 臣待君以忠 , 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 , 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
“父为子纲”则是基础 , 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 , 即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 父母有过错 , 不能触怒父母 , 在父母面前 , 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 , 社会规范中的是非 , 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 。
“夫为妻纲”则是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 , 而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 , 朱比如“饿死事小 , 失节事大”正是对这种行为规范的体现 。
【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2、五常
具体指仁、义、礼、智、信 , 即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 , 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识 , 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 。
二、三从四德
1、三从
具体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并非“顺从、跟从”之意 , 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即未嫁的时候 , 听从家长(父亲)的教导 , 出嫁之后 , 辅佐丈夫持家执业 , 丈夫不在了 , 抚养教育抚养子女成人 , 引导、尊重子女端正生活理念 。
2、四德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 , 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 , 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 。
“三从四德”中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 , 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 。“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 。“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 , 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 , 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 , 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 , 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 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 , 在人伦关系中 , 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 , 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 , 子为从;夫为主 , 妻为从 。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 , 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 , 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 , 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 , 可谓宇宙的根本法则 。
董仲舒又认为 ,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 , 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 , 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 , 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
坚持五常之道 , 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宋代朱熹开始 , 三纲五常联用 。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 “三从四德”儒家思想都是糟粕吗南怀瑾老师:“三从四德”的内涵 , 并没有轻视压迫女性的意思
“三从四德”的内涵 , 并没有轻视压迫女性的意思
本文摘录自 《原本大学微言》
好了 , 单说我们过去所要打倒的“孔家店”有关女性的问题吧!“五四”当时 , 搞妇女运动的人 , 一听到女子要有“三从”、“四德” , 就大喊打倒 , 而且都盲目地归罪到“孔家店”里去 。其实这都出于《礼记》中《仪礼》上的记载 。而且“三从”、“四德”的内涵 , 并没有一点轻视女性、或是压迫女性的意思 。所谓“在家从父 , 出嫁从夫 , 夫死(或谓老来)从子” , 就叫“三从” , 那有什么错?你把“从”字换做现在流行的法律术语 , 变成“负担”或“负责”来想想就通了 , 那真是对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 , 应该由父母负担生活 , 负责教养 , 有什么不对?结婚出嫁以后 , 作为丈夫的男人 , 就应该负担起妻子一切的生活费用 , 负责妻子的安全 , 那又有什么不对?除非是反过来 , 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对吗?丈夫死了 , 当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老了 , 不靠子女的照应 , 怎么办?
当然啰!从现在来说 , 可以靠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 , 但真是一个男子汉或好儿女 , 把父母养老的感情和责任完全推之于社会 , 也未免有点那个吧!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说 , 恐怕不是味道吧!为别人、为大众争福利的养老是大好事 , 如果是只为自己 , 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 , 只能算是个人自由(自私)主义的什么吧!也许我又错了!不过 , 你如从上古的历史社会来设想 , 三千年前 , 教育并不普及 , 尤其女性根本无法受教育 。而且基本上 , 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农业经济社会 , 女性更没有自由独立谋生的能力 , 那么 , 在家不从父 , 又要从谁呢?出嫁 , 当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长期饭票的需要 , 不从夫 , 又如何呢?至于夫死从子 , 事实很明显 , 就不要多说了 。但是还要知道 , 夫死、子小 , 还要“母兼父职” , 抚养子女成人 , 试想那又是究竟谁从谁呢?如果你把“从”字只当做“服从”、“盲从”的意义来解释 , 那便是你这个中国人还没有弄通中国字的内涵 , 还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子师母”那里多学习学习吧!
展开剩余48%
说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 , 这是有关妇女人格和人品养成教育的目标 , 不只适合于女性 , 男儿也同样需要有这种教养 。一个人的品德有了问题 , 不论是男女 , 当然是不受人欢迎 。言语粗暴 , 或是刻薄贫嘴 , 或是出言不当等等 , 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没有口德 , 那也当然不行 。至于“妇容”一项 , 更不要误解是在选美 。古文简略 , 它所谓“容” , 是指平常的“仪容”整洁 , 不要故作风骚 , 给人做笑料 。“妇功”一项 , 过去在有的书上 , 要把“功”字读成“红”字 , 那是专指刺绣 , 或裁缝衣服和精工纺织的技能 。尤其在过去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里 , 这对于充实家庭经济的作用更为重要 , 古老的妇女“四德”中的这一项 , 我觉得对于现代和将来社会中的女性 , 更为重要 。简单地说 , 还在二十多年以前 ,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 , 大学毕业了 , 和一位在外国的华侨青年结婚 , 他们在出国以前 , 奉父母之命向我辞行 。我就对那位朋友的女儿说 , 你出国第一件最重要的事 , 还要去求学 。我不是叫你去读一个什么博士或硕士的学位 , 我希望你去学习一种个人独立谋生的技术 , 如依一般女性来说 , 学会计也好 。因为时代到了现在 , 尤其是将来婚姻制度快要破产了 , 爱情是抵不过面包和米饭的 。所以现代的女性 , 从小开始必然要学会一项专业独立谋生的专长 , 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关系 , 这就是“妇功”的重要 。这位小姐 , 后来照我的话做到了 , 固然不负所望 , 也不出所料 。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老社会里 , 虽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规定 , 但在自然形成的风俗中 , 对于幼小男女的教育 , 尤其是“妇功”方面 , 早已自成为一种当然的行为 。长话短说 , 我们只举南宋诗人范成大一首《田家》诗 , 便可呈现出一幅江南农村社会教育的真实画面了 , 诗说:
昼出耘田夜绩麻 ,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 。
另如清末的名臣曾国藩 , 当了那么大的官 , 但是对家中的女儿媳妇 , 每天要绩多少麻(做布的原料) , 织多少布 , 或者做鞋底 , 都有很严格的规定 。其余的例子不胜枚举 , 也就不用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