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什么背景的? 从军行背景资料】这次简单介绍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什么背景的?,以及从军行背景资料的详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什么背景的?1、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
2、原文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3、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
谁知道杨炯从军行的创作背景?1、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
2、原诗: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3、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
4、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
从军行中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什么意思?《从军行》
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
【出处】《从军行》——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扩展资料
1、《从军行》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
2、《从军行》鉴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
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
- cad常见的直径标注方法
- 如何办理银行卡
- 晒干后的苦麻子野菜有什么功效 苦麻子中药名叫什么
- 2022俄乌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 含2020-2021历年 2022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一览表
- 奥迪怎么区分版本 奥迪怎么区分是哪个系列
- 藕变紫色了还能吃吗 吃莲藕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 奏的近义词
- 血虚月经量少怎么调理 这6点你得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