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面内容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

文章插图
孔子文明小故事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
话说孔子,娶媳妇时间不长,有一天日头偏西,急匆匆的往家跑,撞开门就进了里屋,抬眼正看到他的媳妇正准备换衣服,衣裳刚刚脱尽,被孔子看了个满眼 。当时就急了,说“你这个贱人,一点也不懂礼义廉耻,我非休了你不可 。转身就气冲冲的就奔了上房,见到老娘把着经过说了一遍 。气愤非常,态度也很坚决,她这么不知道廉耻的妇人,非休了她不可!老娘听完以后,笑着问,“你进门的时候,敲门了吗”?孔子回答没有,“说你咳嗽一声了吗”?孔子说也没有,老娘说,不是媳妇不懂礼仪,这事怪你啊,人家儿媳在自己的房中换衣服,没什么不可以啊?“将进堂,必声扬”你这样不懂礼貌的贸然闯进,不能责怪你媳妇 。你还整天的讲说礼数,口口声声要休了人家,这算什么道理?孔子一想,老娘说的对啊,急忙向媳妇低头认错 。虽然说是个小故事,这说明一点,人就是人,总是有过错,有过必改,就是好同志 。
春秋列国时候,孔子带着七十二位弟子,到处游学,宣讲礼仪之术,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说法 。礼,也就是现在的法 。某日,来到一个小村庄,村头东头有几间草房,前边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是村民们聚集的一个地方 。孔子走到这里一看,嗬!今天来这儿的老少爷们不少啊,正好,演说一通 。夫子跟老少乡亲寒暄了几句后,席地而坐,又讲起了,什么兴邦治国,礼仪待人这些大道理 。来的时候呢,在路上多喝了许多水,讲着讲着,尿憋的不行,得找个地方解决啊,转了一圈没找到茅房,正房后边就是一个大水塘,解开裤子冲水塘就撒了一泡,刚提上裤子,打北边来了背粪筐的老头儿,气冲冲的对孔子说“你这么大的一个夫子,整天到处讲礼仪,还让别人效仿你,你怎么能往水塘里边小解呢?我这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吃这水塘里的水啊 。老者说罢,孔子的脸腾的就红了,回身向老头儿深鞠一躬,“老人家,你可以按我说的做,别按我做的做 。看起来啊 。老人家没话说了 。。
看看现在的社会上一些现象,现在的说一套做一套,也是孔夫子留下来的呀 。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 。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 。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 。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 。”孔子说 。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 。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 。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 。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 。”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 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 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 。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 。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 。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 。《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 。《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 。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 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
关于孔子的故事梗概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
扩展资料
孔子的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 法 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
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
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
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
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
参考资料来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事迹一、智慧圆融
故事来源:《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
二、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 。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 。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 。身长(周制)九尺六寸 。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 。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 。
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 。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 。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 。
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 。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 。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
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 。
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
三、穷通皆乐
故事来源:《庄子:让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 。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
四、艺通他心
故事来源:《韩诗外传》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
五、为善知度
故事来源:《淮南子》、《说苑》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 。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 。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
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 。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
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汇编15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1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
关于孔子的故事2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关于孔子的故事3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 。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
关于孔子的故事4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长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 。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 。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 。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 。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 。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 。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 。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 。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 。”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 。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 。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 。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 。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 。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长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 。兵荒马乱地把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 。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 。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 。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 。”孔子答应了 。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约不可 。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 。公良孺这才保护着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 。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 。这种约就是不遵守,老天爷也不管 。”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 。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 。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 。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 。”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 。孔子又离开卫国 。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瞶[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 。卫灵公一死,蒯瞶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 。他不让他父亲回国 。蒯瞶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 。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 。他越走越往南去了 。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呆着,就打发大去请他 。这时候,陈国和蔡国正恨着楚国,一见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就把孔子当作敌人 。两国的大夫发兵把孔子围住 。好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 。他们拿少数人抵抗着多数人,保护着孔子 。孔子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的 。他就饿着肚子弹弹琴,解解闷气 。有时候还给门生讲书 。可是有几个人已经饿得病倒了 。子路发了脾气 。他问孔子:“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小人都会碰到困难,可是君子碰到困难不变节,小人碰到困难就乱来了 。”
孔子一面和学生们谈论,一面派子贡到楚国去接头 。到了第四天,楚国的兵马到了,总算把孔子他们接到楚国去 。楚昭王打算封给他一块土地 。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 。他说:“大王千万可别小瞧了孔丘 。他不像个当臣下的人 。跟着他的那班人里头有文的、有武的,都是头等人才 。要是他们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
”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 。
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 。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 。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 。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 。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 。”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 。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 。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
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处跑呐?”
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 。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 。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 。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 。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 。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 。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 。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
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关于孔子的故事5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 。我很崇拜他 。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 。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 。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 。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 。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 。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 。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 。孔子曾经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 。”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
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他身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本应为民谋利,为民造福 。可是贪婪的私欲导致他,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数额特别巨大 。像这样的人就是贪官,我们不可以学习他 。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我们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
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
关于孔子的故事6意思是: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的弟子,想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感到木讷小心,从而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了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关于孔子的故事7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关于孔子的故事8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 。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 。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 。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回回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 。’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 。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 。亲情贵于金钱 。”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 。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 。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 。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
3、为修本原之性,他曾闭门三月关于孔子的故事9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苦的 。三岁父亲过世,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乱世里,没落的贵族也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干农活、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事情 。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 。孔子由学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 。另一方面源于他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 。“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 。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 。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先进》) 。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盖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则不能涵盖上面的科目 。如掌握文学之后再循序渐进,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晓言语及展现德行,而这些学生则是各有所长 。[1]孔子认为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为他所通晓的事务涵盖了人的主要关怀 。言语科排在德行科之后政事和文学之前,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程度,他的成长历程及所学、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观的形成 。
关于孔子的故事10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孔子的故事11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
关于孔子的故事12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
关于孔子的故事13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 。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 。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 。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 。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 。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
2、为修淡泊之性,他曾抛书弃学关于孔子的故事14孔子教导学生时,依学生的专长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言语”就是善于说话,会讲道理 。孔子认为“言语”科里最优秀的学生是宰我和子贡 。宰我能言善辩,是一位反应机敏、口才出众的学生,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也曾使于齐国、楚国 。同时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质疑老师说法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载有子贡救鲁的事情 。子贡凭借“利口巧辞”,使春秋末年五国之间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鲁国得以保存 。因此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对子贡的赞扬其实也是对孔子的赞扬,对孔子开设“言语”科的肯定 。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际沟通和口才等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雅的谈吐是所有人登上事业巅峰的一种必备素质 。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具备了真诚、慎言、达意和言而有信这些条件,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笔直而顺畅的 。
关于孔子的故事15 【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家好,我是37号范子杉,今天我给大家说的故事叫做《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孔子一生的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里面印象令我深刻的就是故事情节,就是一个妇人的公公 。被吃掉了,她的丈夫也被吃掉了,他的儿子最近也被吃掉了!他在暮地旁的哭,孔孑问:为什么不搬走?他说,因为要J要税的不来这啊 。孔了对弟子们说:暴政比猛虎还可怕呢!这就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多多的阅读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本平平淡淡的小说,我却很喜欢它,因为它里面记载了孔子这个名人的一生故事 。
- -沈蔓歌叶南弦的小说叫什么名字 沈蔓歌叶南弦小说免费阅读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什么歌
- 女主快穿文高质量推荐
- 痔疮上药多久可以好 痔疮上药多久可以好起来
- 宝宝可以亲脸蛋吗
- 清真炖牛肉丸子做法
- 羊肉和西瓜能一起吃吗 羊肉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 人海浪也大什么意思
- 飞机票的保险怎么赔付的